熱門搜尋:

水墨藝術家趙之境⾹港⾸次個展即將啟幕

2025-10-28 21:31:00 藝術
「境:趙之境⽔墨藝術展」現場。(記者丁寧 攝)

(香港文匯報記者丁寧)10月28日下午,由境·美術館、中國國際水墨學會主辦的「境:趙之境水墨藝術展」在香港境·美術館舉行媒體預展,「境:趙之境水墨藝術展」將於10月30日下午啟幕。

趙之境(原名趙志軍)是當代著名水墨藝術家,現擔任港藝術發展局大會委員視覺藝術主席、香港美協常務副主席等職。其作品被文化和旅遊部、中央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中國文聯、故宮博物院等重要機構廣泛收藏。本次展覽是藝術家趙之境在香港舉辦的首次個展,將展出其近年來潛心創作的50餘件藝術精品,是藝術家墨藝術成就較為系統性的梳理與呈現。趙之境⼀直深耕於水墨藝術的創作與推廣,近年來寫生足跡遍布江南北,創作題材多元豐富。其作品飽含對文明與時間永恒話題的哲思追問,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並在香港與祖國內地之間,透過墨藝術搭建起文化交流的橋樑。

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趙之境表示:「水墨藝術最大的魅力在於水與墨的交融。黑白之間,蘊含著無限可能,最能體現中國人的心境和文化內涵。從水墨藝術誕生之初,水和墨這兩種媒介相結合,便能產生豐富變化。這種黑白世界充滿了哲理與韻律,非常貼合中國人的文化脈絡。它代表了中國人純淨、平和、包容的心境。」

趙之境作品(丁寧 攝)

回顧趙之境的藝術曆程,他表示,「我在年輕時充滿好奇與探索的欲望,無論是中國藝術還是其他國家的藝術,都想去了解和學習。那時處於學習階段,風格比較傳統。後來在學校任教期間開始進修,接觸到更多元的藝術表達,逐漸向藝術的深處探索,對創作手法和形式有了更多嘗試,這主要是在中年時期,大約45歲之後。而來到香港後,這裏的文化氛圍對我影響很大,我的藝術開始走向現代,將水墨的形式與應用同現代的意識形態相融合,注重形式感、色彩表達和光的體現,使畫面呈現出與眾不同的面貌,色彩更豐富,也更具有思想性。整體來看,我的創作脈絡是從傳統出發,經過探索,逐漸走向現代,進而走向抽象與思想表達。」

「中國水墨畫始終在變化中發展,水和墨在宣紙上的可能性是無限的。未來,隨着技法不再拘泥於形式,而更注重表達個人思想、情感與現實世界的美好,我的水墨畫的表達方式會越來越成熟,並將展現出新的面貌。」

趙之境作品。(記者丁寧 攝)

最後,趙之境指出,「境·美術館的創辦、中國國際水墨學會的成立,以及我舉辦這次個人展覽,都是希望為香港、為南區做一些推動藝術發展的實事。期望香港真正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的中心,為這座城市帶來更豐富的文化生活。」

策展追求學術脈絡與空間美感的平衡

策展人徐家玲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向觀眾着重推薦趙之境三個系列的作品,能串聯起趙之境幾十年的創作脈絡。「首先是趙之境早期的內蒙古草原系列。這是他的『來時路』,我們能從中看到他色彩和自然觀的源頭。第二是他來到香港後創作的城市題材系列。這展現了他如何將過去的學術積累與香港本地文化進行對話與融合,代表了趙之境在本土的思考。第三是他近兩年的『匯聚』與『天問』系列。這已超越具體題材,體現了他個人的生命哲思和對宇宙、文明的深度探索,代表了他向文化深度的挖掘。」

趙之境(左)徐家玲(右)。(記者丁寧 攝)

徐家玲向記者分享了自己的策展理念——力求學術脈絡與空間美感的平衡。「我們的布展核心是遵循藝術家的學術主線,以這三個系列為骨架。但在具體布局上,會優先考慮現場的空間效果。例如,我們會根據展廳環境決定哪些畫作適合放在藝術長廊,哪些與現代空間更契合,哪些與木質地板區域相得益彰,目標是讓觀眾進入展廳時感到舒適且沉浸。」

徐家玲指出,無論哪個時期,趙之境的作品都對土紅色和綠色非常着迷,那是他家鄉內蒙古烏蘭察布的色彩——紅色的火山岩與綠色的草原。「即便在他描繪香港的作品中,依然能看到這兩種核心顏色的運用。這就是藝術家的『根脈』,是他創作的底色。藝術家的創作,本質上不是在畫某個題材,而是在畫他個人的『理解』。他理解的昆侖山、香港、星空,都融入了他獨特的視角。他的成長記憶深處,是草原文明與農耕文明的對話;來到香港後,這種對話升格為中西文明、現代與古老的交匯。」

趙之境作品。(記者丁寧 攝)

徐家玲表示,「趙之境筆下的香港很特別。他並非簡單描繪樓宇,而是試圖將城市景觀當作山水來畫,探索香港自然、山海與都市之間的關係。他把樓宇轉化為一種山水語言進行表達,這正是在實踐『城市山水』的理念。香港本身就是一個現代都市與傳統山水完美結合的地方,這為趙之境提供了無限的探索空間。山水,對中國文人而言,從來不止是風景,更是一套安放身心的價值觀。趙之境正是在做這種嘗試,為現代人在喧囂都市中尋找一片精神的棲息地。」

趙之境作品。(記者丁寧 攝)
責任編輯: 何雪沫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