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香港青年座談共話抗戰精神的時代傳承

2025-10-25 21:20:31 香港
左起:葉深銘、金以林、何漢權、呂芳上、方德萬、吳志華(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攝)

(香港文匯報記者 楊梓穎)適逢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國史教育中心(香港)今日於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舉行「銘記歷史・珍愛和平:從全面抗戰勝利看當代中國價值傳承」的青年座談會,並邀請到三位深耕近代史領域的學者與青年代表對談,探析抗戰記憶的時代價值與青年一代的精神傳承。今日上午,相關學術研討會亦於香港城市大學舉行,就南進戰略、中美外交波折等議題展開專題報告。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致辭。(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攝)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致辭時表示,博物館未來將以教育為先,推動年輕一代理解中國傳統與歷史,建立理性與感性的文化自信及認同;同時加強跨學科研究,促進傳統歷史與當代社會的結合,並擴展國際教育合作。他感謝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長何漢權自開館以來協力推動國史教育,期盼雙方深化合作。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長何漢權(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攝)

何漢權表示,中心成立七年來在本港中小學推廣國史教育已見成效,感謝博物館、院校與學界支持,期望未來持續合力推廣歷史與文化,堅守初心,行穩致遠。

特區政府教育局總課程發展主任(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葉深銘(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攝)

特區政府教育局總課程發展主任(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葉深銘提到,他曾到過東京參觀二戰甲級戰犯、日本戰時首相東條英機的衣冠塚。他表示,面對歷史加害者的墓冢,念及「加害者終歸塵土、與被害者結局無異」,更感到和平彌足珍貴。葉深銘指戰爭已遠,但社會應銘記與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而非延續仇恨,而應將和平視為前人以沉重代價換來、留予後代的核心價值。

座談會上,香港大學文學士二年級學生黃正彥,及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三年級學生趙梓銘,昨日作為青年人代表的身份,向三位學者就「大人物」與「小人物」研究的平衡、日記與回憶錄等史料運用,以及不同世代如何理解與承載「抗戰記憶」,如何在不同敘事之間避免陷入偏狹與謬誤等,為史學找到新的突破點等方面展開討論。

民國歷史文化學社社長呂芳上(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攝)

民國歷史文化學社社長呂芳上指出,名人日記屬珍貴史料但非歷史本身,研究需與多元材料互證,警惕書寫的選擇性與遺漏。例如蔣介石日記,他長時間書寫日記,但對部分重大事件未必詳錄。呂芳上強調,研究應拉長時間軸並「眾聲相校」,同步比對其身邊人士日記,以補偏救闕。

英國劍橋大學現代中國史教授方德萬(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攝)

英國劍橋大學現代中國史教授方德萬表示,史學無萬能方法,關鍵在於檔案蒐集、真偽辨識與語境解讀。大人物史料常帶自我敘事安排,學者須保持懷疑精神並進行交叉比較。他指出,香港在二戰史研究具獨特優勢:兼具英中雙重脈絡,與東南亞華人世界相連,且檔案與回憶錄資源豐富,中英文雙語語境可提供更開闊的國際與在地視野。

香港中國學術研究院院長黃平(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攝)

香港中國學術研究院院長黃平最後在評論環節指出,歷史研究方法不必拘泥成規,重在持續深讀。他以英法社會研究傳統為例,強調社會史視角能將宏大敘事置入日常,呈現普通人的感受。黃平表示,香港史既屬地方民政史、亦為英國殖民統治史與中國大歷史的重要部分。他認為歷史不僅影響當下,還影響此後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每個人都活在歷史之中,歷史是活的,也極具吸引力」,希望年輕人也可多多了解歷史。

責任編輯: 趙霁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