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立法確立!10月25日台灣光復紀念日,法理築牢一中根基

2025-10-25 08:06:41 神州
●10月24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會議表決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的決定。 中新社

香港文匯報訊 據新華社報道,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24日經表決,通過了關於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的決定,以法律形式將10月25日設立為台灣光復紀念日,並規定國家通過多種形式舉行紀念活動。決定指出,台灣光復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重要成果,是中國政府恢復對台灣行使主權的重要鐵證,是台灣作為中國一部分的歷史事實和法理鏈條的重要一環,是兩岸同胞的共同榮光和全體中華兒女的民族記憶。

國務院台辦發言人陳斌華表示,全國人大常委會今天根據憲法作出決定,以法律形式將10月25日設立為台灣光復紀念日,並規定國家通過多種形式舉行紀念活動。國家最高權力機關這一莊嚴決定,集中反映了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心願和集體意志,是捍衛台灣光復、回歸祖國這一重要史實和民族榮光的有力舉措。

決定指出,1945年,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前仆後繼、浴血奮戰,取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台灣隨之光復,重回祖國懷抱。台灣光復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重要成果,是中國政府恢復對台灣行使主權的重要鐵證,是台灣作為中國一部分的歷史事實和法理鏈條的重要一環,是兩岸同胞的共同榮光和全體中華兒女的民族記憶。為維護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成果和戰後國際秩序,展現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捍衛國家主權、統一、領土完整的堅定意志,強化兩岸同胞共同民族歷史記憶,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激勵兩岸同胞在新時代新征程中為國家統一、民族復興作出新的貢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作出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的決定。

國家層面紀念有利團結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主任沈春耀就決定草案向常委會作說明時介紹,1945年10月25日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在台北舉行,至此台灣、澎湖列島重歸中國主權管轄之下。近年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和台灣同胞多次提出建議,要求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並舉行紀念活動。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在國家層面舉行紀念活動,有利於體現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一部分這一無可辯駁的歷史事實,鞏固國際社會堅持一個中國的格局,引領兩岸同胞傳承、弘揚偉大抗戰精神,激勵全體中華兒女為祖國統一、民族復興而團結奮鬥。

未來積極舉辦各類活動

國務院台辦發言人陳斌華表示,近年來,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很多致力於祖國統一事業的台灣各界人士多次提議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並在國家層面舉行紀念活動。黨中央對此高度重視並作出部署,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捍衛國家主權、統一、領土完整和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堅定意志。全國人大常委會順應民意,在台灣光復80周年之際,決定以國家名義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這必將激勵海內外中華兒女銘記歷史、捍衛成果、維護和平、共創未來,弘揚愛國主義傳統和偉大抗戰精神、偉大民族精神,更加堅決反對「台獨」分裂和外來干涉,更加堅定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

發言人表示,歷史因銘記而永恒,正義因捍衛而昭彰。我們將以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為契機,積極舉行各類紀念活動,開展全民涉台愛國教育。我們將團結廣大台灣同胞,共同銘記歷史、緬懷先烈,攜手推進祖國統一大業,同心開創民族復興光明前景。

【特寫】台北聆聽跨越80年的詩聲

「到底還要多久,才能忘記如何流淚……」新北市中和小學合唱團的童聲迴盪在台北市中山堂光復廳;80年前,同一個空間,舉行了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典禮。朗朗誦讀聲中,彷彿有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10月22日,「讀給台灣的詩—台灣光復80周年詩歌朗誦會」在台北市中山堂光復廳舉行。80年前,這裏舉行了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典禮。圖為新北市中和小學合唱團帶來歌曲表演。 中新社

光復節前夕,台灣中華文化永續發展基金會在此舉辦「讀給台灣的詩——台灣光復80周年詩歌朗誦會」。從丘逢甲、賴和到當代青年詩人,寶島80年間的波瀾、脈動由朗誦者娓娓道來。

「在這個特別的場所追懷過去,是希望大家莫忘歷史。」該基金會董事長劉兆玄說,詩歌是最能承載情感的文學形式,透過詩聲回顧歷史,感受土地,能讓不同世代在共鳴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記憶。

台灣少數民族歌手雲力思以一首泰雅古訓為朗誦會開場。「要和平相處,在這塊我們踩着的土地上……」先祖的呼喚在口簧琴的震顫中翩然而來。

從花蓮新城、屏東恒春到南投仁愛鄉霧社,從泰雅人、阿美人再到太魯閣人、賽德克人……1895年以來,台灣少數民族同胞捍衛家園、奮起抵抗的抗日行動此起彼伏。

「民進黨當局不做的我們做」

「人哀抗戰乏祀儀,復哀戰史無人知。」台灣大學前校長管中閔特別朗誦了文化界人士張大春新作《抗戰勝利80年雜言古一首》。

當兩岸各界舉行各種活動以紀念抗戰勝利、台灣光復,民進黨當局卻極度冷淡,無所作為。「當局不做的,我們做;當局丟掉的歷史記憶,由我們來傳遞。」管中閔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台灣光復是抗戰勝利的直接結果,對台灣民眾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理應紀念。 ●中新社

【專家解讀】台灣回歸中國 是歷史必然法理必然

(香港文匯報記者 蘇榕蓉)廈門大學台研院副院長張文生教授向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台灣光復是80年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重要歷史成果,也是落實二戰期間國際社會共同達成的國際法條約,包括《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甚至包括日本投降條款的實際法律行為。台灣光復是台灣回歸中國主權的鐵證,是無法否定的歷史事實,也是台灣作為中國一部分的國際法理基礎。

張文生表示,以法律的形式來確立台灣光復節,有利於向國際社會宣示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歷史事實和法理鏈條。台灣光復是台灣被日本人佔據50年之後歸還中國的主要環節、主要事實、主要法理實踐。把台灣光復節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確認,有利於強化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國際認知和國內認知,有力回擊包括賴清德當局以及島內「台獨」勢力與國際反華勢力否定「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法理事實」的歷史逆流,有力回擊賴清德一系列的「台獨」謬論和「台獨」史觀,有力回擊國際反華勢力對於聯大第2758號決議的挑釁,有力回擊美國某些人拋出的「台灣地位未定論」。

以法律形式強化兩岸認知

張文生指出,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是以法律形式強化兩岸同胞對這一歷史事件的共同認知。當前台海形勢複雜背景下,這一歷史事件更凸顯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島內學者何溢誠亦表示,台灣光復成為兩岸同胞用鮮血和生命寫就的歷史事實,也是國際社會公認的法理事實。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立法,是一種政治象徵意義的覆蓋,以法律形式明確了大陸與台灣都是中國完整主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一決定有助於強化國際社會對兩岸同屬一中、反對「台獨」的共識,維護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

責任編輯: 梁存希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