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典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研究員
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日前在北京閉幕。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此次全會在國際形勢錯綜複雜、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的背景下召開,不僅為內地發展擘畫藍圖,更為香港在國家發展大局中找準定位、發揮優勢提供了根本遵循。
全會圍繞「十五五」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明確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升、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提高等核心任務。全會公報強調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確保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這一目標體系為香港發揮國際化優勢、深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了廣闊空間。
香港成國際創新合作樞紐
全會對「十五五」時期高質量發展的部署,核心在於擺脫單一增速依賴,轉向質效優先、量穩質升的發展模式,通過創新動能培育、產業結構升級與風險防控體系構建的協同發力,實現發展質量與規模、速度的有機統一。這既順應全球經濟格局深度調整的外部趨勢,也契合中國突破發展瓶頸、夯實現代化基礎的內在需求。
全會將「創新驅動」視作破解發展瓶頸、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在此過程中,香港可依托國際金融中心、科技創新樞紐的雙重優勢,成為內地與全球創新資源對接的「橋樑紐帶」。
一方面,香港能吸引全球頂尖科技人才、資本落地,為內地「卡脖子」技術攻關提供國際化支撐。香港擁有國際化的營商環境、與國際接軌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以及全球認可的檢驗檢測和認證制度,這些優勢使香港在吸引國際科技人才和資本方面具有獨特魅力。另一方面,香港高校的科研力量可與粵港澳大灣區科創平台深度協同,在高端芯片設計、生物科技等領域聯合攻關,助力構建自主可控的產業鏈供應鏈。香港的科研機構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科創平台形成優勢互補,共同開展前沿科技研究,並在關鍵技術上實現突破。
此外,香港可憑借專業服務優勢,為技術轉化提供知識產權保護、跨境融資等配套支持。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在跨境融資、風險投資等方面具有豐富經驗和成熟的市場體系,能夠為科技創新企業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同時,其完善的法律體系和專業的法律服務機構,也能為技術轉化過程中的知識產權保護提供有力保障。通過強化「一國兩制」下的創新協同優勢,香港可為國家科技自立自強進程注入「香港動能」。
香港賦能產業升級與開放合作
全會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等舉措。
香港在高端服務業領域的成熟經驗,可為內地產業升級提供專業支撐。例如,通過高端物流、法律會計服務助力製造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香港擁有高效的物流網絡和先進的物流管理經驗,能夠為內地製造業提供全球供應鏈管理、倉儲配送等高端物流服務,降低企業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同時,香港具備國際化、專業化的法律會計服務,能夠為內地企業在國際市場拓展、併購重組等方面提供優質的法律服務和財務諮詢,幫助企業提升管理水平和國際競爭力。
在數字經濟領域,全會指出要「深入推進數字中國建設」。香港作為國際金融科技中心,可憑借健全的監管體系和國際化數據流通優勢,推動內地數字技術與全球市場對接,助力數字中國戰略的國際化落地。香港的金融科技發展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擁有完善的金融監管框架和先進的金融科技應用場景,能夠為內地數字技術企業提供跨境支付、數字貨幣研發等支持。
香港助力區域協調與民生提質
全會關於共享發展的部署與既有共享發展框架高度契合。在戰略定位上,全會強調要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
具體到民生保障領域,全會聚焦「三農」問題,強調「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香港在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領域的優質資源,可通過跨境合作、人才交流等方式賦能內地民生品質提升,例如深化粵港澳大灣區醫療協作,讓內地居民共享優質醫療服務;其職業技能培訓體系也能為內地健全終身學習體系提供參考,助力提升勞動者素質。
總之,全會為「十五五」時期的發展精準錨定了戰略方向,香港憑借獨特優勢,在創新驅動、產業升級、開放合作和民生保障等領域,既是國家發展機遇的受益者,更是高質量發展的積極貢獻者。隨着香港深度對接「十五五」規劃部署,必將在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進程中實現自身更好發展,書寫「一國兩制」實踐的新篇章。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