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來點知識|「風球」真身是50斤鐵球?2/4/5/6/7號風球為何消失?颱風冷知識大盤點!

2025-10-24 18:26:48 新聞

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夏秋季節香港常打風,「懸掛風球」、「掛波」等說法對香港人來說毫不陌生。但風球為什麼是「掛」的,風不是吹來的嗎?而我們似乎只聽過1號、3號、8號、9號和10號風球,其他數字為何消失?本期來點知識,Yolanda給你來點不一樣的颱風冷知識!

消失的2/4/5/6/7號風球?數字越大≠風力越大?

香港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系統」早在1884年就已形成,當時香港天文台採用鳴砲的方式警告居民將有烈風。

1917年,本港第一次使用數字系統來表示本地風力的強度和風向,當時只有1號到7號,其中2號至5號分別表示烈風將會由北、南、東或西四個方向吹襲本港。

1931年,數字更新至1號到10號。其中,2號及3號分別表示強風的2個不同方向(由西南及東南方向吹襲本港);4號指構成威脅,但對本港暫無影響;5號至8號代表烈風的4個不同方向(來自西北、西南、東北或東南方向之烈風);9號則代表烈風風力增強;10號代表颶風吹襲。

其實,2號及3號、5號至8號這兩組分別都是風力一樣、方向不同的強風與烈風,但市民常常誤以為是風力強弱有變化,4號風球又時有時無。於是,天文台用3號代表強風信號,取消4號風球,用8號西北、8號西南、8號東北及8號東南4個信號代替5號至8號風球。

1973年,天文台整合出一個只有1號、3號、8號、9號、10號風球的熱帶氣旋警告系統,並沿用至今。

「掛波」的由來:「風球」真身是「鐵球」?原來真要手動掛起?

以前,本港通過在信號站懸掛不同形狀的黑色標誌來發布熱帶氣旋消息,這就是俗稱的「風球」,真身是約25公斤的鐵製球。大家喜歡用「掛波」來形容颱風,正是因為「波」與「ball(球的英文)」的發音相似。

大部分信號站都設於香港警務處和海事處所屬範圍內,由這些部門的同事懸掛及除下信號。在60年代的高峰期,全港共有42個信號站。

而在強風暴雨中掛風球,通常需要兩三人合力,有人負責控制升降,有人負責拉緊繩子、固定位置。曾有負責過掛風球的工作人員回憶,大家把風球掛起來後渾身都濕透,風力變了,還要重掛標誌,又需要十多分鐘。

70年代開始,資訊發達,天文台陸續關閉信號站,香港最後一個位於長洲的信號站,在2002年正式關閉,標誌着「懸掛風球」時代的終結。天文台也不再使用「懸掛」,改寫成「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天文台預測,今年會影響到香港範圍的颱風屬於偏多,各位記得注意安全,打風期間不要隨意外出。

■策劃、主持、視頻製作、撰文:鄭緣瓏

■視頻拍攝:周楎

■部分資料來源:香港天文台

責任編輯: 趙霁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