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煥釗
當下中國文化的「新三樣」——無論是網絡文學、短視頻、網絡遊戲,還是更廣義的數字文化產品——都展現出三個鮮明特質:其一,充分藉助文化科技的躍遷優勢,尤其是互聯網與數字化技術的賦能;其二,深度嵌入全球流行文化的語境之中,形成以青年文化互動與粉絲社群共創為特徵的傳播生態;其三,注重在地化輸出,從產品「出海」到模式複製,再到生態共建,呈現出從內容流動到文化共生的趨勢。這一系列特質,使「文化『新三樣』」成為中國文化全球化傳播的新動能,也使中國文化在數字時代的國際舞台上煥發出新的吸引力。
然而,從「走出去」到「走進去」,中國文化仍面臨兩大關鍵難題。其一,在全球文化的雜糅與混融中,如何彰顯獨特的中國風格與精神底色?其二,如何使「新三樣」擺脫「爽感式」的情緒消費邏輯,轉向深層的情感共鳴與價值共振?當前不少文化產品在海外傳播中取得了可觀的流量,卻未必能形成可持續的文化認同。中國文化的出海不能止步於共創與混搭的表層互動,更需要在共生與互鑒中構築價值的深層連接。
面對這一挑戰,未來中國文化出海需在技術與文化兩條路徑上同步深化。在技術路徑上,應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在文化生產與傳播中的雙重作用。一方面,AI技術可以助力內容創作、智能翻譯、分發推薦與用戶共創,使文化產品更精準地抵達海外用戶,推動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成為文化共創的新引擎。通過開發開放的AI創作工具與多語言傳播接口,可激發海外用戶的二次創作熱情,形成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的互動生態。另一方面,AI還應在文化出海的全產業鏈中承擔「智能中樞」的角色:通過輿情監測、受眾分析與文化影響力評估,幫助文化企業更好地理解在地文化環境與法律政策體系,從而在全球範圍內實現更加穩健與可持續的傳播布局。
在文化路徑上,中國文化出海的關鍵在於實現價值的融通與共創。數字全球化時代的文化傳播,不再是單向度的「輸出」,而是共創共享的動態過程。我們需要在內容與議題上不斷深化「共創」的層次——既讓海外青年在文化體驗中感知中國故事的魅力,也能在共鳴中理解中國文化所蘊含的價值取向。一方面,在內容創作層面,應更加注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將審美風格、敘事邏輯與價值精神相結合,展現兼具東方意蘊與當代精神的文化表達。另一方面,在模式輸出與生態構建層面,平台與創作者需強化文化導向,圍繞人類共通的議題——如生態、正義、情感、未來等——開展價值共創,引導中國文化在與全球青年文化、他者文化的互動中實現普遍性的共情與共享。
總而言之,文化「新三樣」不僅是中國文化科技創新的成果,更是文化全球化格局中的新變量。只有在技術賦能與價值融通的雙重支撐下,從「走出去」邁向「走進去」,中國文化才能真正成為全球文化生態中富有創造力與感召力的重要力量。
(作者系暨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文化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鄭煥釗)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