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蘇雨潤 實習記者張芮淇 北京報道)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先生,因病於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10月24日上午9時,楊先生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大禮堂舉行。當日清晨,北京氣溫低至4度,自發弔唁的民眾卻已在殯儀館門前排成長龍,各界人士懷着沉痛心情,送別這位人生跨越兩個世紀的科學巨匠。
81歲的清華校友胡明與愛人一同前來悼念。作為原工程力學數學系(現航空航天學院)學生,胡明與楊振寧先生有着特殊的淵源,二人先後就讀於北京崇德中學與清華大學,是跨越時光的兩校校友。「他就坐在群眾席第一排,我過去和他照了相,氣質特別讓人舒服。」胡明回憶起崇德中學百年校慶時與楊振寧先生的初遇,仍歷歷在目。在他的印象中,這位諾獎得主在清華校園裏始終以平凡教師、指導老師的身份出現,「楊先生從不會因獲獎而傲視一切,歷來同學們都敬仰他,學習他。」
楊振寧先生與米爾斯提出的「楊-米爾斯規範場論」被譽為現代物理學的基石之一,與李政道合作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理論斬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也成為最早獲得諾獎的華人之一。胡明坦言,楊先生的成就不僅深刻影響了中國學術發展,更為無數像自己一樣的學子注入力量。「他讓我們相信,我們中國人能行!中國人在世界科學舞台上能佔有一席之地,這讓我們對民族復興更有信心。」胡明說。
紀念儀式上,胡明深切瞻仰楊振寧先生遺容,在靈位前三鞠躬。「今天能送楊先生一程,是我的榮幸。」談及弔唁感受,胡明長嘆一聲,「送完了,感覺踏實多了。願先生一路走好。」他說,受楊振寧先生治學精神與高尚品格的影響,自己畢業後成為一名工程師,「沒有辜負黨和人民的培養,也算延續了先生的精神」。
現場弔唁者不絕,每位弔唁結束的人都手持一份《楊振寧先生生平》紀念手冊,不少人在門口同手冊合影緬懷。手冊中寫到:楊振寧的一生跨越兩個世紀,連接中西文化,是探索未知的不朽傳奇,是心懷家國的永恒迴響。「寧拙毋巧,寧朴毋華」是他的治學態度,也是他的人生態度。他將自己的人生比喻為「一個圓」,從清華園出發,歷經了世界舞台,最終歸根故土。正如他最鍾愛的杜甫詩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楊振寧的百年人生是一部閃耀在人類群星中的千古篇章。
「我一進去就忍不住想哭,楊先生走了,心裏感覺非常難受。」蔣女士坦言,自己的女兒在清華附中當老師,受此影響,自己一直對楊振寧先生心懷敬佩。這幾日,她反覆研讀先生生平,越發懂得其偉大之處。前幾日,她還專程前往清華大學的緬懷室,向楊先生寄去哀思。「希望楊先生永垂不朽!」蔣女士眼中含着淚水說到。
一位來自山東的醫生不到八點便手持楊振寧先生的照片等候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大禮堂外,只為紀念活動向公眾開放後能盡早排隊入場。他告訴記者,自己坐了一夜火車,清晨剛抵達北京,便馬不停蹄趕來。「楊先生是國之大士,」他坦言,自己雖然不從事物理行業,卻打心眼裏崇敬楊先生,「他的人生成就與智慧值得我學習一生。今天能送先生最後一程,打心底裏覺得榮幸。」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