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每到國家多難之時,傳統文人常作此感嘆。但筆墨、管弦也是武器,杏壇、書齋亦是戰場。雲南省作協原副主席、昆明作協名譽主席張慶國的新作《綠色的火焰》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推出,這部非虛構作品全景式反映了抗日戰爭時期大後方文化抗戰的全貌,記錄在山河破碎之時,中國文人如何存留下文化的星星之火。
《綠色的火焰》對抗戰時期文化活動的生命史、家族史,文化人的情感和思想活動以及大後方多地的地方志、地方風俗習慣進行了細緻書寫和追憶,全面展示了一個真實、立體、鮮活的抗戰中國。
寫法新穎 史料生動
近日,張慶國非虛構作品《綠色的火焰》研討會在北京出版集團舉辦。本次研討會由北京市委宣傳部、雲南省委宣傳部指導,首都文化科技集團主辦,北京出版集團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雲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雲南省作家協會承辦。雲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新聞出版局(版權局)局長任遠征,北京市委宣傳部出版處處長何繼祿,北京出版集團副總經理、總編輯趙彤,雲南省文聯副主席、雲南省作家協會主席範穩,雲南省作家協會秘書長楊榮昌,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韓敬群、副總編輯胡曉舟出席會議。賀紹俊、張陵、徐劍、梁鴻鷹、徐可、顧建平、劉頲、劉瓊、李林榮、宗永平、李琭璐等十餘位專家及《綠色的火焰》作者張慶國參加研討會併發言。本次會議由趙彤擔任會議主持,梁鴻鷹擔任學術主持。胡曉舟作會議總結。
趙彤在致辭中表示,在剛剛舉行的全國報告文學創作會議中明確提出,好的報告文學應成為時代的備忘錄、風物誌和心靈史;要以真實性為生命,以思想性為靈魂,推出更多反映時代命運、展現人民奮鬥、振奮民族精神的優秀作品。《綠色的火焰》的創作和出版正是對這一要求的積極響應和生動實踐。該作品以大後方文化抗戰為核心主線,立足歷史事實,系統展現戰時知識分子以文化為武器,賡續民族文脈的奮鬥歷程,有效填補了相關領域的創作空白,豐富了抗戰題材作品的內容體系。
範穩表示,《綠色的火焰》視野宏闊,寫法新穎,史料生動,極具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張慶國的創作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緊隨時代步履,以歷史關照現實、用現實之光照耀歷史的典範。他克服種種困難,隻身深入到生活一線,在鈎沉歷史的同時實證細節,在現實發現中審視歷史,這樣的創作態度讓《綠色的火焰》擁有了抗戰文學書寫的全新模式,更彰顯了中華文化的堅忍不屈和一代中國知識分子在抗戰中的高貴品德。
以獨特視角書寫抗戰烽火中的文化堅守
瀋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賀紹俊稱讚《綠色的火焰》是一部「不一樣」的紀念性作品。「張慶國的《綠色的火焰》具有一種突破性的意義,他突破了在抗日戰爭敘事,也包括與抗日戰爭相似的宏大敘事上的思想之繭。」與以往抗日戰爭書寫中重點表現血與火的激烈對抗的固定思維模式不同,《綠色的火焰》將目光聚焦抗戰時期諸多領域文化人士的愛國行動,以及其與正面戰場的不同之處,由此揭示了愛國主義的內涵和表現方式是豐富多樣的。同時,張慶國的敘述文字富有色彩,很生動:「他的確是被書寫對象深深感動了,他那麼認真,每一個地方都要去親身體驗一下,把他的體驗完全融入到作品中,他彷彿是在與書寫對象進行對話,也是在與歷史對話。」
中國作協文學理論批評委員會副主任、《文藝報》原總編輯梁鴻鷹認為,《綠色的火焰》對抗戰時期的昆明、桂林、武漢、成都、重慶、延安等地作為熔爐的文化多樣性進行了細緻記錄。抗戰時期在廣袤、偏遠、粗曠的鄉野裏,中華文化依然煥發着新的生機。「這部作品保存了大量珍貴史料,還提供了新的認知,揭示了文化的生命力不在於物質載體的堅固,而在於核心價值的感召力。文明在絕境中自我更新,文化在苦難中傳承發展,或許是歷史給予的最寶貴饋贈。」
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魯迅文學院原常務副院長徐可認為,《綠色的火焰》通過梁思成、林徽因、錢穆、費孝通等人的故事表達了這樣的思想:中國人要有文化自信,要堅定不移地熱愛自己的國家和文化!這對一些人全盤否定中國傳統、中國文化的過激行為無疑是一次有益的「糾偏」。作品的結構頗見匠心,從七個方面全景式地展現了大後方文化抗戰的歷程,為我們建構起抗戰時期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圖譜。作品還體現了可貴的實證精神,這是一切從事非虛構寫作的作家都應該秉持的寫作態度和遵循的寫作倫理。
《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劉瓊表示,《綠色的火焰》從抗戰大後方文化活動的角度,講述國破家亡時中國人守護文明的故事,其立意是「守護」,這體現了本書出版的使命和眼光。張慶國把過去不同時刻或者通過不同方式看到的、知道的歷史剖面聚攏在一個突出的時空背景和文化主題下,形成一個相對整體性的敘事。「《綠色的火焰》用文學的筆法,讓那些『為往聖繼絕學』的大先生們在文字裏鮮活起來,體現出他們內在的韌性,思想的力量和精神的光芒。」
在行走中還原歷史的溫度
作家出版社原總編輯張陵表示,報告文學佔有材料但不能靠材料寫作,而是講究「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寫」,張慶國則抓住了這個報告文學寫作的基本規律。「他每到一個地方都用一個作家很特殊、很細膩的心去感受所有材料,再將這些因親身感受而變得鮮活的材料串起來,文化抗戰的全面風貌就表現出來了。《綠色的火焰》體現出一種現場感,這是這部作品最大的價值,也是最有魅力的地方。」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徐劍在南昌通過視頻的方式參與研討。他認為,張慶國以一個小說家的身份,像一個報告文學作家一樣行走在大地上,懷着溫馨的敬意和尊重,以現在在場的方式來呈現那段逝去的歷史。「張慶國以田野調查的方式,像考古學家舞動洛陽鏟,一層一層刨開文化的夯土層,在舊的歷史上,重新挖掘出新的新聞。」另一方面,《綠色的火焰》也是一部將報告與文學融合得非常好的作品。「報告具有時代性、歷史性,是歷史當中的新聞。文學就是我們可以用小說的結構、敘事流和語言來展示全方位真實的故事。這兩個方面張慶國都做得非常好。」
《十月》副主編宗永平表示,在《綠色的火焰》中,他看到了張慶國作為一名小說家的重要性。在開始寫作之前,張慶國花費大量時間實地考察,尋找對寫作對象的具體感觸,這也正是小說家身份賦予他的特質。「沒有實地考察,就無法產生直接的感觸,更無法喚起他人的同感。可以說,《綠色的火焰》是張慶國對那一代知識分子文化與精神傳承的成果。他對他們產生了崇高的情感感觸,進而寫出這部作品。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文化也被傳承了。」
以非虛構寫作拂去歷史塵埃
《小說選刊》副主編顧建平認為,非虛構寫作的意義,是拂去歷史的塵埃,打開我們知識的盲區,糾正我們的誤解,表達我們的觀點。《綠色的火焰》立體呈現抗戰時期大後方的文化,讓歷史重現,讓歷史人物重新走到我們身邊,這是一部真正實現了非虛構寫作的意義的作品。「中國社會經歷了滄桑變化,張慶國花這樣的功夫去實地考察,寫出這部非虛構作品,用這樣的方式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這是非常有價值、有意義的。」
《文藝報》總編輯劉頲表示,《綠色的火焰》的寫作是對報告文學真實性的最好的堅持。在實地探訪和前期大量案頭準備之外,這部作品還很好地體現出報告文學寫作的局限性,同時給這種局限性以最大的尊重和容留。「親歷就意味着局限,比如很多歷史的遺留已經無法探訪,這就是局限性。而張慶國把思考和反思留在局限性當中,從而使局限性成了這部作品留給讀者的思想生長點。這種無法到達的客觀現實反而讓我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在那個歷史時段,中國文人難能可貴的韌性,這是這部作品特別打動我的地方。」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教授李林榮表示,非虛構文學的創作,需要把遠去的人、事,以及文獻中的信息,激活還原到當代人面前,使讀者在閱讀時感受到力量和智慧的啟迪。《綠色的火焰》,尤其是前四個章節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這不只是材料的歸集,也不只是花費大量心力一一走訪的記錄,同時還是一個深度認知和全面整合的新的敘述框架和記憶框架,是面向當代文學讀者、社會大眾,把抗戰時期文化人留下的精神遺產做出的很好的話語轉換,這是這本書特別可貴的地方。」
農民日報社主任記者、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李琭璐表示,報告文學的重要職責之一就是記錄平凡、日常的煙火氣息,為後世留下立體、鮮活、有溫度、有細節的時代記憶。「張慶國將自己的實地尋蹤之旅同文化抗戰之路自然地交織為一體,帶領讀者穿梭往返於當下與歷史的不同時空,感受戰時中國知識分子為存留中華文化的星星之火所做出的艱辛努力和巨大貢獻;通過時代的彼此映照,傳遞出中華文化綿延發展、守正創新的內在魅力與使命榮光。
「報告文學的真實性、田野調查的行動性,社會情懷和強烈情感,以及由實而虛的藝術感染力深深吸引着我。在每一部報告文學寫作當中,除了案頭資料和實地調查,我經常考慮的問題是文學表達。對我而言,創作《綠色的火焰》的尋訪之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去尋找文學,我希望這本書能體現出文學的力量和感染力。我今後肯定還會寫,希望我能寫得更好。」張慶國稱。
胡曉舟總結表示,張慶國用獨特的視角反映抗戰史。在血與火的戰場之外,廣大的文化工作者或者着書立說,或者堅持和發展教育事業,或者保存珍貴文物,守護着中華文明熊熊燃燒的火焰。抗戰中文化人捨生忘死、堅持為社會服務的精神,他們為中華文化乃至人類文明做出的傑出貢獻,他們的民族氣節、愛國精神、文化擔當和強大人格,都通過這部《綠色的火焰》深深感染和激勵着讀者。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