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紫砂產業危與機丨工料造假、假壺真章 真真假假紫砂壺

2025-10-23 09:10:47 神州
●內壁章曾為手工壺的標識,但產自潛洛村的紫砂「機車壺」,壺底印章與壺蓋內壁章齊全。 香港文匯報記者陳旻 攝

(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旻 宜興報道)紫砂茶具在海外與電商市場的雙重困境,本質上源於產業誠信的缺失。海外市場方面,現有的產業結構缺乏對泥料與工藝的溯源機制,在紫砂產品連年上漲而遠超同類陶瓷工業產品價值時,海外進口商和消費者難以下定購買決心。電商平台方面則因部分主播誇大宣傳將模具壺冒充手工壺,甚至標榜為「大師壺」,從而加劇消費者對相關產品的信任崩塌。無論是出口還是內銷,紫砂壺的信任危機已成為阻礙產業健康發展的最大障礙。

因價格倒掛而失去外貿市場的紫砂產能,隨着直播帶貨平台的興起被轉移向了國內市場。但宜興市陶瓷進出口有限公司紫砂業務部負責人張明強認為,各平台主播的過度炒作對宜興紫砂行業的聲譽造成了困擾與影響,導致國內市場同樣出現萎縮。

●受訪者張明強 香港文匯報江蘇傳真

市場模具壺並非純紫砂

張明強解釋稱,若以價值功用劃分,紫砂壺可分三類:第一類為日用泡茶器,第二類為工藝陳設器,第三類為藝術收藏器。「模具壺無疑為第一類,與我們的廚房用品無異,只是在泡茶的功能上比普通瓷器、不銹鋼、塑料材質更好一點點。」張明強說,中國古代傳統製壺方式只有拍打泥片成型和手拉成型兩種,「一個手工製壺者再勤奮產量也不會很高。就工藝師來說,一個月產量不超過10個,高級工藝師可能不超過2個,省或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一年甚至可能做不滿10把壺。」而模具壺除了適合大規模生產以適應龐大消費市場外,其優點是統一性,公差尺寸非常小,色澤也整齊劃一,但若用純礦紫砂泥,會導致成品率不高,這就必須在生產時添加適量的其他泥料。「加一些金屬氧化物調成紫砂的顏色,所以模具壺注定就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紫砂壺。」

工料造假崩塌行業誠信

「宜興黃龍山原礦瀕臨枯竭,外地廉價泥料混入導致真假難辨。」3年前果斷放棄公務員身份投身紫砂壺鑒定行業的紫砂古玩藝術品投資顧問儲誠亮在接受香港文匯報新聞調查部採訪時說。

公開信息顯示,1997年,傳統紫砂礦核心區黃龍山四號井被停止開採,2025年宜興市政府正式頒布封礦令,全面中止黃龍山紫砂礦的開採,以遏止私人承包造成的濫挖濫採與資源浪費。2010年前後,宜興本地紫砂行業內曾短暫傳出解除禁採的消息,但後續相關礦產仍以限制性開採為主。雖然封礦前,黃龍山每年可產出紫砂礦料約7萬噸,行業內累計存量巨大。但隨着行業多年來的生產與消耗,大量外地泥料被運入宜興,成為非高端壺的主要原料。

有銷售將日用品充藏品

張明強表示,目前國內的網絡上、商場裏售賣的紫砂茶具基本上是機械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普通消費品。但由於紫砂名聲在外,許多實用器或工藝陳設器被搭上藝術的高速列車,很多銷售者會將日用消費品當成工藝美術品銷售,將工藝美術品當成藝術收藏品推銷。

儲誠亮也證實了張明強的說法。他稱,紫砂壺收藏市場暗流湧動、壺人相輕,「說實話紫砂市場很亂,也有很多槍手在為有名氣的做壺匠人代工。假壺假章、假壺真章的情況也屢見不鮮。」儲誠亮說,「有很多海外華人發來自己花高價買下的紫砂壺圖片,讓我幫着看。」儲誠亮輕輕搖頭,「高仿製壺名家的壺尤其多,從明清時期的時大彬、陳鳴遠、陳曼生,到現代的顧景舟、朱可心、任淦庭、吳雲根等這一輩名家,都有仿品。」

假壺假章和假壺真章

所謂「假壺假章」,一般見於假冒老壺,即現代技工偽造歷史或現時著名匠人的名章和壺型進行全程造假。「假壺真章」則多見於現代匠人的作品,一般為出名的工匠默許或有償出租自己的壺型章給製壺工作室或學徒,由後者進行製壺販賣。無論哪種方式,均造成了紫砂市場的混亂與誠信的崩塌。

港漂陳小姐早前收到朋友贈送的一個國家級高級工藝美術師何國祥所製的紫砂西施壺,未料被丈夫指出是模具壺。「側着光線看,壺身的中線還是能依稀看出有模具拼接縫的痕跡,而且內壁章的痕跡也高度存疑。」陳小姐說,因知道朋友同批購入了多把紫砂壺,為避免朋友上當,思忖再三,還是決定向朋友說出實情,並和丈夫一起陪朋友去賣家處退了貨。「當時賣家還振振有詞說我們不懂壺如何如何。想想真是氣憤。」陳小姐說。

香港文匯報新聞調查部從多名製壺工匠處了解到,模具壺在製坯時,通常會在壺身中線處留下磨具的拼接縫,工匠取出壺坯後,會先行修坯,重點會打磨拼接縫,但或多或少仍會留下痕跡。而內壁章於全手工壺,一般是在壺身泥板圍圈黏合前,製壺匠人用硬質印章敲擊上去的,字跡一般比較清晰。但模具壺身因是一體成型,其內壁章一般是用專用的塑料薄片所製軟章,用手或工具按壓所蓋。加之壺坯本身有弧度,因此這種內壁軟章在模具壺內的字跡一般會受壓蓋時施力的影響,出現邊緣清晰中間模糊的現象。

另有不願具名的宜興資深紫砂藝人向香港文匯報新聞調查部披露,內地網絡上標價高達2,000元至20,000元(人民幣,下同)不等的「大師」壺,其實多為模具壺,製作成本僅為50元至200元。

台灣回流名家壺也有贋品

江蘇宜興中國陶都陶瓷城,七月流火。出生於台灣新北市的戴哲康,早早打開店舖的門。今年42歲的戴哲康在宜興開店闖蕩15年。

●今年42歲的戴哲康在宜興中國陶都陶瓷城開店15年,專營台灣回流壺。香港文匯報記者陳旻 攝

「我爸喜歡喝茶,1992年他來大陸時花400元買了一把紫砂壺,回到台灣後就開始收藏紫砂壺,至2009年,他收藏了3,000餘把。」戴哲康說,父親建議他來紫砂壺的原產地宜興開店銷售台灣回流壺。2010年7月,戴哲康的「台灣回流老壺茶行」在宜興開張。父親在台灣回收紫砂壺,源源不斷地為在宜興的戴哲康與弟弟供貨,買壺的客戶有內地的,也有來自韓國與日本的。「我們以賣『文革壺』與老紫砂一廠的壺為多。一次,一位韓國客戶買了130把壺。還有一位山東的朋友買了100把壺。」

不過,台灣回流壺也有造假,甚至高端造假名家的情況。香港文匯報新聞調查部以台灣回流壺的詞條在淘寶網站上搜索,發現大量相關信息,但從價格上看,很多集中在百元上下。

張明強舉例告訴香港文匯報新聞調查部,上世紀八十年代,宜興紫砂壺在台灣爆火。起初僅為進出口商人和普通壺商參加,後來因利潤可觀,開始有古董商參與其中。「自1984年起,台灣壺商聚焦收藏顧景舟、蔣蓉、汪寅仙等名家壺,因價格高、數量少,只能訂製。」張明強回憶,「當時,有台灣壺商高調訂製,再於台灣壺界擴散,×××又訂製了顧景舟的紫砂壺了,賦予這把壺起承轉合的故事。待壺到手後,壺商便在當地請高手1:1仿造做3把至5把高仿品一同帶回台灣。」張明強說,這類高仿品在原料、工藝、造型方面與真品有99%的相似度,甚至在重量、印章等方面幾乎一致,導致這些壺價格不低,欺騙性極強。而當壺商回台後,會將消息刊於媒體上,以吸引眾多買家。「於是,壺商會賣掉那幾把贗品,且叮囑每個藏家不能在外張揚云云。就這樣,名人名作的紫砂贗品在台灣市場上愈來愈多。」張明強特別提到,1992年顧景舟去台灣訪問講學時,曾經遇到一台灣大佬出示的一把高仿贗品,弄得雙方都不開心。

紫砂鑒定市場增四成

●儲誠亮辭去公務員職務開工作室做專業紫砂鑒定。圖為他向記者展示收藏的紫砂名家吳雲根的線圓壺。香港文匯報記者陳旻 攝

紫砂收藏熱也間接帶動了專業鑒定市場的發展。「紫砂收藏市場整體規模已縮水六成,但頂級工藝師作品仍保持年均10%至20%年漲幅,收藏群體從投機客轉向真正行家,專業鑒定需求激增。」今年7月,紫砂古玩藝術品投資顧問儲誠亮信心滿滿地對香港文匯報新聞調查部表示,「我做過全產業鏈的調研,專業紫砂鑒定入行門檻很高。今年紫砂鑒定市場空間增長了四成。我選這個行業門類,就是因為這個市場將來是無限大。」

在中貿聖佳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25春拍中,明代時大彬高牆僧帽壺以 1,360 萬元(人民幣,下同)價格落槌,加上佣金約1,564萬元成交,顯示脫離了工業屬性的紫砂壺,其價值遠超傳統工業產品。宜興市陶瓷進出口有限公司紫砂業務部負責人張明強預測,萬元以內價格的紫砂藝術品市場近年將會出現爆發式發展,「這個是剛性需求,市場規模將超幾百億。」

據宜興紫砂行業估算,海內外收藏紫砂壺的人數達到1,000萬人,用紫砂壺泡茶的人達到一億人。「但大多數人並不了解紫砂文化,而是把收藏當做投資,希望一夜暴富或財富保值增值。」張明強說。

據行業統計,內地紫砂壺年交易規模已突破十億元門檻,其中具備收藏價值的中高端產品佔比超過40%。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普通消費者對泥料、工藝、作者傳承等專業知識的認知不足,導致交易糾紛頻發。專業鑒定機構通過科學檢測(如泥料成分分析)與人文鑒定(如工藝師落款溯源)相結合的方式,為買賣雙方提供權威背書,單次鑒定服務收費可達300元至800元,利潤率超過65%。

高端藏家鎖定全手工壺

●宜興國家級高級工藝美術師陳正初建立了自己的紫砂藝術館。香港文匯報記者陳旻 攝

在大量模具壺傾銷於直播市場的當下,仍有宜興本土紫砂藝人努力守住品質。國家級高級工藝美術師陳正初女兒、工藝美術師陳維對香港文匯報新聞調查部說,機車壺、灌漿壺對市場的衝擊很大,但作為手藝人,不會為了多賣壺上網去蹚渾水、博流量,「會保持定力,正正規規地去做這一行。」

「我沒別的愛好,一直愛喝茶。我喝老班章普洱,好茶得配好壺。」正在雲南騰沖度假的內蒙古商人王燕青說,近幾年他先後買了60多把陳正初的壺,除了自己用,還送給好朋友。「他的壺好用,吸水快,水洗後,裏面壺底是乾的。」

在丁蜀鎮湯蜀路88號「陳正初紫砂藝術館」豪華氣派的大門前,一對石獅張口昂首,氣勢威猛,闊大的院內矗立着兩棟共計3,600平方米的四層樓房。出生於1957年的陳正初,初中畢業後跟着姐姐學做紫砂壺,後進入紫砂二廠進修,製壺技藝見長。「追慕古人,別出新意」,便成為陳正初對紫砂的獨特表達。2002年6月,陳正初憑「開片石瓢壺」榮獲了中國名茶博覽會暨首屆碧螺春文化節中國紫砂藝術精品展金獎而一舉成名。這也讓他在內地擁有一批鐵桿粉絲,他的壺單價逾萬元。「好的東西自然有識貨的人。」陳正初一臉自信。

●宜興工藝美術師陳維堅持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手工方式製壺。香港文匯報記者陳旻 攝

「我們不做線上銷售。紫砂壺不僅是實用器,還承載文人雅趣與哲學思想,每一把壺都是創作者技藝與美學的物化。」陳正初認為,紫砂壺製作需經數十道工序,通過「拍打泥片」「鑲接成型」等古法,將泥土昇華為兼具泡茶功能與收藏價值的藝術孤品,成為東方生活美學的象徵。「這是模具壺無法達到的人文藝術境界。」

「不僅是全手工製作,我做壺選的純紫老泥泥料吸水性極佳,透氣性驚人。」陳正初拿着一把紫砂壺演示,壺內沖入熱水,與壺底接觸的桌面會自然出現水珠,而紫砂壺底卻保持乾燥。「只有這種特別煉製的老紫砂,才具有悶而不脆、透而不漏的功能。而工業壺絕不可能用這麼好的泥料。」

責任編輯: 文劼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