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 記者江鑫嫻、實習記者張芮淇 北京報道)「黃金縷——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藏古代金器展」22日在首都博物館開幕。展覽甄選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香港故宮館」)珍藏的金器精品逾170件(套),時間跨度自公元前15世紀至明代,其中全部展品為首次在內地亮相,部分為在全球範圍內首次展出,全面展示了中國黃金工藝3000多年的輝煌成就。香港故宮館館長吳志華表示,這是香港故宮館第一次在香港以外的城市舉辦館藏展。在首都北京的首博展出,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期待後續這批展品可以到澳洲和歐美國家展出,透過展覽,讓更多觀眾了解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據介紹,今次展覽由首都博物館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聯合舉辦,將持續至2026年3月1日。展覽以「黃金如縷,互鑒為橋」為主題,通過系統梳理黃金在歐亞草原、中原地區、青藏高原等地的生產、使用與傳播,揭示金器作為文明交流與融合的重要見證。

展品類型涵蓋首飾、腰帶飾件、車馬飾、禮儀用具等,造型各異、工藝精湛。其中,公元前15世紀-13世紀的喇叭口金飾,見證了黃金工藝從歐亞大陸西端向東傳的軌跡;戰國至漢代的捲曲動物紋飾牌,呈現了草原遊牧民族獨特的「動物紋」藝術風格;唐代金飾則展現了絲綢之路多元文化交融的華麗風采;而遼宋時期的金帶鈎與頭飾,則體現了中原與北方草原文化的深度融合。
首都博物館館長郭京寧在展覽開幕式致辭時表示,今次展覽是首博舉辦的第一個來自香港的文物展,也是香港故宮館在首博的首個展覽。展覽名「黃金縷」出自五代詩人馮延巳的詩句「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馮延巳將迎風招展的柳條比作縷縷黃金。

郭京寧續指,透過展出的逾170件(套)文物,觀眾可以從4個維度展開4場「對話」。首先是古今對話,觀眾在展廳內既能看到3000多年前的黃金製品,亦能欣賞到明代的黃金製品。中國的黃金製品在歷史上有三個高峰時期:商周、唐宋和明清時期。「從古至今各個時代,黃金都在被不同的使用,我想這表現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其次通過展品可見中原、北方草原民族、西域三種文化的交流,這三種文化匯聚在一起,就形成了展覽的第二個維度——文明對話,體現中華文明的包容性與統一性,向內凝聚。三是情感對話。無論是什麼時期、什麼地域還是什麼國家,黃金一般都象徵着財富、權力和愛情。最後是工藝對話的角度,黃金製作從拉絲、掐絲、鑲嵌等複雜工藝,再到明清累絲工藝,為燕京八絕金器製作奠基,展現了中華文明創新性。





吳志華介紹,這些展品均來自香港故宮館藏夢蝶軒古代金器,是夢蝶軒主人盧茵茵女士與朱偉基先生幾十年的收藏,此前無償捐獻給了香港故宮館。不僅藝術價值極高,更承載了跨越時空的文明交流史。它們串聯起草原與農耕文明、東西方文化的交往,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重要物證。盧茵茵與朱偉基夫婦共向香港故宮館捐贈了近1400件金銀器珍品,是該館2022年開館以來收到的最重要的捐贈。
今次展覽是香港故宮館開館以來,第一次在香港以外的城市舉辦館藏展覽,在首都北京的首博展出,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吳志華表示,這亦是香港故宮館首次與首博合作,充分體現了香港與內地文化機構的合作與交流前景無限。非常期待將來與首博有更多的合作。希望首博的展覽可以來到香港故宮館展出,更重要的是期待雙方能攜手推進一些國際交流,一同走出去。後續,香港故宮館將與更多海內外不同博物館舉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展覽,促進全球文明對話,推動文化交流與互鑒。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