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 任芳頡)10月20日至23日,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會議將審議《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為未來五年中國發展擘畫藍圖。專家接受採訪表示,高質量發展需依託新質生產力的培育,中國將通過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落地、提升產業轉型升級,積極發展新興產業、超前布局未來產業並舉,持續提升經濟發展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賈若祥告訴記者,中國堅持高質量發展的着力點應放在實體經濟上,實體經濟的提質增效靠的是新質生產力。要積極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培育壯大和前瞻性布局,這些產業代表了未來的發展方向。
他提到,通過實施上一輪「中國製造2025」可以看出,中國能造出來的東西越來越多,質量也越來越高。這些都得益於先進技術、新興產業包括未來產業的廣泛應用,包括新材料、醫藥大健康等,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今年九三閱兵也可以看到,中國的大國重器、強國利器在不斷增加,這些都得益於科技創新在產業領域裏的廣泛應用。」賈若祥說。
「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是當前中國推進高質量發展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賈若祥強調,穩就業是民生之本,中國高校畢業生規模近1400萬人,新增就業壓力大。同時,中國產業變革處於關鍵期,就業供給與需求可能出現階段性錯位。唯有穩定就業,百姓才有持續收入,進而支撐企業穩定與市場活躍。
企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微觀主體,尤其是一些中小微企業在產業變革中會經歷「創造性破壞」。賈若祥進一步指出,這些企業需增強自我學習能力,適應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通過技術迭代和產品創新提升競爭力。就業與企業穩定才能形成良性循環,才能打通生產、就業、分配、流通環節,激活市場活力。
賈若祥提到,中國擁有14億人口,中等收入群體大約有4億多,國內大循環的量非常大,今年上半年國內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52%,較去年顯著提升,這正是得益於就業、企業、市場相對穩定的直接體現。
穩預期則需實現居民收入、企業盈利、政府稅收的良性互動。賈若祥說:「當居民有穩定收入、企業有持續盈利、政府有充足稅收時,市場預期將更積極,國內循環更暢通、質量更高,進而帶動國際循環,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為高質量發展提供韌性支撐。」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