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家豪
廣州地鐵於10月12日正式啟用境外銀行卡非接觸式「拍卡過閘」功能,支援五大國際卡組織,外地訪客無須預先購票或下載應用程式便可乘搭地鐵。這則看似平常的新聞,對香港教育界和年輕一代而言,卻是一堂生動的警示課。
十年前,當我們這些關注科技發展的人開始呼籲香港加快無現金支付發展時,香港與內地城市還在同一起跑線上;十年後的今天,這場「龜兔賽跑」的結局已經清晰可見——自以為是「兔子」的香港,早已被「烏龜」遠遠拋離。

缺乏創新隨時會被超越
2014年,八達通仍是亞洲電子支付的標杆。當時的我們像童話中的兔子一樣躺在樹下沾沾自喜,筆者在過去十年不斷呼籲時,得到的回應往往是漠視和質疑。如今,現實給出了最殘酷的答案。北京在2024年9月率先推出境外銀行卡直刷地鐵服務,成都在2025年7月跟進,廣州則在10月12日正式上線。這三個城市都在短短一年多時間內完成了從零到全面覆蓋的跨越。反觀香港,港鐵至今仍未能實現與國際主流支付卡的無縫對接。這給我們上了重要一課:在快速變化的時代,過去的成功不代表未來的保障。 缺乏危機意識和持續創新,領先者隨時會被超越。
廣州地鐵能在短時間內實現五大國際卡組織的全面覆蓋,絕非偶然。這背後是中國人民銀行在國家層面推動的跨境支付基礎設施建設的成果。中國人民銀行指導建設的跨境二維碼統一網關已於今年7月底上線試運行,為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支付工具提供了統一的接入標準。相比之下,香港的支付發展一直缺乏頂層設計。金管局推出的「轉數快」雖然管用,但在技術和應用場景拓展上始終有所限制。更致命的是,香港的支付市場依然是碎片化的:八達通、AlipayHK、WeChat Pay HK、PayMe等十多個電子錢包各自為政,互不聯通。當廣州地鐵可以用JCB和運通卡直接過閘時,遊客還在為如何購買港鐵車票而煩惱。
這是關於戰略思維的一課。 我們常說要有全局觀念。一個城市的發展也是如此——沒有清晰的戰略方向和強有力的執行,再好的技術也只是一盤散沙。對於有志投身科技和創新行業的年輕人而言,這個案例清楚說明:關鍵在於如何整合資源、打破壁壘、形成合力。
數據背後的警示:競爭力從細節開始
根據中國國家移民管理局的統計,2025年首六個月,外國人往返中國共3,805萬人次,按年上升30.2%,其中免簽證入境達1,364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加53.9%。這些數字背後,是中國持續優化外國人入境體驗的努力,而支付便利化正是其中的關鍵一環。
當一個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統無法接受國際主流支付方式時,它向世界傳遞的信號是:「我們還活在過去。」這提醒我們:競爭力往往體現在細節上。 一張地鐵票看似微不足道,但它折射的是一個城市的開放程度、服務意識和國際視野。過去十年,業界一直在呼籲,一直在推動。龜兔賽跑的故事告訴我們,驕傲和懈怠會讓領先者變成落後者。但故事沒有告訴我們的是,當兔子醒來時,烏龜可能已經到達終點,甚至開始了新的征程。香港若再不痛定思痛,拿出當年建設地鐵、機場的魄力和遠見,全面推動支付系統的現代化和國際化,我們將失去在數字經濟時代的立足之地。
作為金融科技業界及教育工作者,我希望年輕一代能從這個案例中學到:堅持是重要的,但光有堅持還不夠,必須配合實際行動和制度變革。 移山的精神值得敬佩,但在現代社會,我們更需要的是科學規劃、果斷決策和高效執行。希望今天的年輕人,明天能成為推動香港真正改變的力量。
(作者為香港新興科技教育協會副會長)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