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助力航天產業 擔綱融資科研國際橋樑

2025-10-18 04:22:36 文匯專題
●邱達根。香港文匯報記者萬霜靈 攝
●圖為2024年,「香港青年科創號」衛星由捷龍三號運載火箭在山東海陽發射基地成功發射。 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黃子晉)「推動航天科技的發展關係國家在全球科技競爭中能否佔據領先,在量子、核聚變等前沿領域不落後於美國等國,涉及國家安全、經濟與戰略自主,是國家長遠發展,以至全人類未來福祉的關鍵。」立法會科技創新界議員邱達根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香港的基礎科研水平實力雄厚,多年來在國家探月、衛星傳輸等太空項目已有所貢獻,有能力爭取為國家承擔更多數據密集型項目;在國家低軌衛星網絡建設,發揮設計、運營和數據管理優勢;並利用自身「一國兩制」優勢及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做好作為國家航天產業的融資平台及國際合作橋樑。他建議特區政府應探討建立推動航天科技發展相關事宜的主責機構,設立專責小組或專員,梳理本地優勢與內地加強對接,明確本地產業發展的路線圖,爭取國家級的長期航天科技項目落戶香港,針對性提升航天產業基建,厚植香港的航天科技底蘊,進一步讓香港成為科技人才搖籃和集聚地,也讓香港成為科研樞紐。

「150年前,人們難以想像飛機能讓人類能夠如此便捷地環遊世界;同樣,我相信150年後人類有機會能夠在太空建立大量站點進行各類型工作和探索。」邱達根認為,發展航天科技是作為科技強國及推動人類進步的必經之路,而這條路絕不是某個國家專屬,是全人類的共同使命,而國家作為大國,必定會主導這一進程,涵蓋探索月球、火星、太陽等廣闊領域,涉及國家級的規劃和資源投入。即使短期內,這些項目未必能產生營收,而是純粹科學投入,但隨着人工智慧和計算力近年的不斷突破,相信航天科技未來十年至二十年將迎來重大進展,有機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科研成果,譬如在探索過程中,往往會衍生出新材料、新物質或新技術,成為國家未來的科技發展支柱。

此外,低軌衛星能實現全球覆蓋,繞過地面網絡的限制,對於通訊和數據傳輸至關重要,不僅是經濟需求,更是戰略必要,能在軍事和民用領域提供獨立保障。而太空站則是國家領先的象徵,中國已建成世界先進的太空站,未來可擴展到更多國際合作。這些發展確保國家在太空領域的自主權,避免依賴外國技術。

打造好人才高地 承擔數據密集型項目

「香港可發揮『一國兩制』下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國際教育樞紐等優勢,為國家主導推動的航天科技產業發展貢獻力量。」邱達根表示,香港有多所世界排名前列的大學,擁有很多頂尖科研團隊和專家,多年來的科學論文發表的數量非常多,與全球學者廣泛交往,工程、數學和編程人才鼎盛,使得香港適合承擔數據密集型的國家航天科技項目,如太空望遠鏡的數據處理和運算、進一步發展探月機械人等,讓這些人才不僅服務於金融業,建議特區政府探討爭取月背採樣或外太空微波研究等更多國家級航天項目落戶香港,讓香港成為科技人才搖籃和集聚地,吸引世界各地科研機構來港。

邱達根並指,即使香港沒有遠離居民的地方發展火箭製造和發射產業,但香港可提供融資渠道,支持可重複使用火箭技術或新燃料研發等。而在太空站領域,國家已是全球領先,倘香港可派專家參與相關科學項目,甚至爭取香港太空人上站,積極為國家航天事業輸送人才,同時作為內地與國際合作的橋樑。

倡連結院校和業界 合組研究中心

「香港大學科研團隊、社會各界一直都積極在各自範疇為國家的航天科技發展貢獻力量,如今是時候進一步加強特區政府的主導、系統規劃角色,凝聚全社會力量,將『點』連成『面』,助力國家航天。」邱達根建議,特區政府應探討建立統籌推動航天產業發展事務的主責機構,以及與內地相關部門對接的溝通機制,連結大學和業界合作成立航天科技研究中心,同時在教育界持續加強科普和人才培養,在社會營造創科氛圍,匯聚眾力,集腋成裘。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