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任芳頡、凱雷,實習記者 王美晴 北京報道)二十屆四中全會召開在即,全會將制定「十五五」規劃,向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宏偉目標接續奮進。引人矚目的是,幾百萬網友的建言直通國家頂層設計,讓五年規劃這份治國理政的重要藍圖,充滿了街頭巷尾的煙火氣息。與五年前相比,民眾建言不僅在數量上實現顯著增長,更在廣度與深度上展現出新的特點。香港文匯報記者梳理各大央媒「十五五」規劃留言區發現,這次建議集中在養老、育兒、就業、住房等領域。

「我沒進過中南海,但我的意見進去了。」有網友留言說。據了解,不少網友的建議被吸收採納進五年規劃。從「十一五」開始就參與、關注國家規劃編制的青年陳彥宏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採訪時表示,越來越多普通民眾甚至中小學生成為建言獻策者,百姓們能自覺參與國家大事,說明民眾素質普遍提高,國家決策更加民主化。專家表示,中央問計於民,讓百姓建言獻策,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實踐,匯聚了基層智慧,推動政策更貼民心、更合民意,彰顯了社會主義民主的優越性。
內蒙古達拉特旗恩格貝鎮蒲圪卜村村幹部李電波,五年前以「雲帆」的網名在人民網上敲下關於「開展互助養老」的建議時,他不會想到,這個從基層實踐中生出的想法,能夠通過互聯網被黨中央看到,最終在「十四五」規劃建議中,「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從衞生健康領域分出單列一條,他建議的「互助性養老」模式也正式寫入引領中國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可直通頂層設計 增AI文保等板塊
李電波的故事激盪人心,持續激發着億萬民眾參與國家治理的熱情與智慧。2020年的「網絡問計」匯集了逾百萬條建議,開創了五年規劃編制史上首次通過網絡徵求民意的先河。五年後的今天,當「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再次啟動網絡徵求意見時,今年上半年累計收到超311.3萬條建言,參與度大幅提升。從「十四五」到「十五五」,網絡問策這一民主形式更加成熟,成為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實踐。關於吸收群眾對「十五五」規劃的意見建議,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把頂層設計和問計於民統一起來,加強調研論證,廣泛凝聚共識,以多種方式聽取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
與五年前相比,本次「網絡問計」新增了「人工智能+」「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共同富裕」等多個建言主題板塊,充分聽取群眾各方面訴求和多層次需要。留言內容既有聚焦國家戰略的宏觀思考,又有關注民生問題的微觀實踐,把頂層設計和問計於民統一起來。
民間智慧很專業 涵蓋醫養多領域
香港文匯報記者梳理發現,來自全國各地的民間智慧展現出非凡的專業性與可操作性。廣東網友建議優化基層醫療資源布局,支持共建「醫養聯合體」「居家醫養」精準兜底以及激勵社會力量參與。四川網友建議需高度關注青年群體高質量發展,在就業創業、住房保障、婚戀生育、身心健康等關鍵方面加強政策供給。北京網友建議加強高校學生職業規劃教育,幫助大學生在實際工作環境中學習技能並積累經驗。寧夏網友針對住房問題提出六點具體建議,涵蓋建立住房困難群體數據庫、盤活公租房資源、優化公積金使用政策等方面,強調通過精準識別保障對象、完善輪候退出機制,實現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轉變……一條條具體建議正從網絡匯向國家規劃部門,普通人的智慧正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截至今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已達11.23億人,互聯網已成為新時代治國理政的「新陣地」。如今覆蓋全國的網絡問策,打破了時空限制,讓數百萬條建議可以直通國家頂層設計,也讓五年規劃這份治國理政的重要藍圖充滿了街頭巷尾的煙火氣息。
【專家解讀】「中國式民主」全鏈條更接地氣
對於網絡問計於民是否正在成為一種制度化的新常態,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教授王水雄指出,「十四五」規劃編制過程中,大規模運用網絡平台開展問計於民,堪稱中國民主實踐的一次重要創新與突破。相較於傳統模式,網絡問計打破了地域、身份、時間的限制,讓普通民眾無需借助中間環節,就能直接將對教育、醫療、養老等切身利益問題的思考,傳遞至決策層面。這種做法本質上是中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體現——它不再局限於少數人的建言和專業局限,而是覆蓋社會生活方方面面,讓億萬民眾的真實訴求成為規劃編制的「源頭活水」,真正實現了「民主不是裝飾品,而是用來解決人民需要解決的問題的」。
海量民意高效收集 AI捕捉「真知灼見」
回溯過往,網絡問計未能大規模普及,核心是受制於技術發展水平。在互聯網普及率較低、數據處理能力有限的階段,海量民意難以高效收集,更無法精準篩選出有價值的建議,導致「廣納民意」與「精準用策」之間存在斷層。王水雄提出,如今,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成熟,數據抓取、分類分析、熱點提煉的效率大幅提升,既能快速識別民眾反映集中的共性問題,如就業、住房等,也能精準捕捉那些兼具創新性與可行性的「真知灼見」,讓分散的民間智慧轉化為可參考、可落地的決策素材,為網絡問計的規模化推進掃清了技術障礙。
不斷完善民主機制 讓決策過程更透明
從現實價值來看,網絡問計於民對國家發展具有多重積極意義。王水雄認為,在改革進入深水區、社會運行越來越複雜、利益越來越多樣化的當今時代,它不僅為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民意支撐——讓政策制定更貼合基層實際,減少「拍腦袋決策」;更成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助力,通過匯聚不同群體的訴求,讓發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同時,這種模式也在不斷完善中國民主的運行機制,讓「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全鏈條更接地氣。
對於中央對民眾建言的吸納,王水雄也提出,中央並非「照單全收」,而是會結合國家發展全局、資源稟賦、實施條件等因素,進行綜合研判與取捨,部分建議可能因現實條件限制暫時無法落地,「但這並不影響網絡問計的價值——它本身就是一場全民參與的『國家發展大討論』,既能激發民眾對國家未來的思考與關切,也讓決策過程更具透明度、宣傳性與公信力。」
民眾參與意識增強 或成制度化新常態
展望未來,網絡問計於民大概會成為中國民主實踐的「制度化新常態」。王水雄總結指出,一方面,技術的持續迭代將進一步降低民意收集與分析的成本,讓這一模式的可行性不斷提升;另一方面,隨着民眾參與意識的增強,「主動為國家發展建言獻策」將成為更多人的自覺行動,而制度化的網絡問計平台,正是銜接「民眾訴求」與「國家決策」的最佳載體,它將持續推動中國民主實踐向更深層次、更寬領域發展。
民眾參與度大幅提升收逾311萬建言

今年上半年,「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開展網絡徵求意見活動,累計收到網民建言超311.3萬條。
陝西網友:加強文物保護力量
中國文物古蹟眾多,分布廣泛。建議推廣「群眾文保員」制度,在每個村(社區)設置若干兼職文保員,發揮他們對文物古蹟的管理監督作用,凝聚保護文物的強大力量。
廣西網友:科技成果惠及民生
建議支持醫療健康、智慧城市、鄉村振興等領域科技創新,推動科技成果在民生建設領域廣泛應用,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
江西網友:加強治理網絡空間
建議加大網絡空間治理力度,要求網絡平台對傳播內容進行嚴格審核,從源頭治理,讓網絡空間更加清朗,共同呵護我們國家和中華民族的未來。
湖南網友:支持小微民企發展
建議大力支持小微民營企業發展,既能增加社會靈活就業人員工作崗位,又能拉動社會內需。改善營商環境,促進地方政府各部門單位積極並真心實意為企業服務。
安徽網友:降消費券活動門檻
地區消費券應減少使用場景限制,擴大商家報名範圍和規模,降低商家報名門檻,減少報名受限條件,確保受益商戶輻射廣,以有效刺激和帶動經濟發展。
北京網友:完善AI規則和標準
建議加快研究制定人工智能相關規則和標準,統籌財稅、金融等支持研發創新政策,促進大模型迭代升級和廣泛應用,激發數字經濟創新活力。
貴州網友:推進社區健康建設
建議推進「社區智慧健康驛站」建設,採取政府引導、企業參與的模式打造15分鐘健康服務圈,助力分級診療,緩解醫療資源壓力。
廣東網友: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建議加強學校愛國教育,增強學生的國家認同感歸屬感。同時,利用多媒體和趣味化教學,提高學生對國家人文歷史知識的興趣,為國家培養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
來源:人民日報「十五五」規劃建言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