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逆全球化思潮、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抬頭,全球產供鏈加速收縮,美國更是將單邊規則凌駕於WTO多邊機制之上,頻繁對他國實施制裁,進一步放大了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相較於「十四五」,「十五五」規劃編制時所面臨的國際環境已發生重大變化。展望「十五五」,專家建議,面對挑戰,中國對外經貿需多策並舉破局,一方面持續以巨大潛力的統一大市場和完整高效的工業生產體系為優勢吸引外資,另一方面還要積極拓展全球南方市場,並培育包括數字技術、清潔能源等在內的新增長點,為全球貿易體系健康發展作出貢獻。
●香港文匯報記者 朱燁 北京報道
近年來,面對外部環境複雜多變,中國始終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2024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已經達43.85萬億元人民幣。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統計,2024年中國商品出口佔全球出口的14.6%,美國佔8.5%;中國進口佔全球的10.5%,美國佔13.6%。中國的對外貿易規模呈現較強增長潛力。
供應鏈「政治化」傾向加劇
談及「十五五」期間中國外向型經濟將面臨的挑戰,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耿楠對香港文匯報表示,一是全球供應鏈重構壓力增大,供應鏈布局「政治化」傾向加劇,中國可能被有意排除在一些關鍵供應鏈之外;二是規則壁壘升高,新的區域性貿易協定往往包含針對非市場經濟體的排他性條款,如「毒丸條款」(美墨加貿易協定(USMCA)中的32.10條款,如果加拿大和墨西哥想和中國達成自貿協定,就要承擔與美國自貿協定破裂的風險)。「歐美將勞工標準、環境標準、數據安全等納入貿易協定,歐盟推出『碳邊境調節機制』等,這都將增加中國國際貿易成本和市場准入難度。」她說。三是國際經貿格局碎片化,WTO功能弱化,安全邏輯超越經濟邏輯,中國以多邊貿易體系為基礎構建的全球經營模式將面臨調整。
加快發展新業態新模式
在此情況下,中國對外經貿需多策並舉才能實現破局。 耿楠認為,一方面要深耕既有市場,通過深化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成員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產業鏈供應鏈融合,鞏固傳統優勢;另一方面也要積極拓展中東、中亞、拉美、非洲等全球南方市場。此外還要培育新的增長點,比如在數字基礎設施、清潔能源、現代農業等領域,加快發展新業態新模式。第三方面,要深入推進內外貿一體化改革,促進標準認證、監管體系對接,支持企業靈活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從而增強抗風險能力和市場應變能力。
今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提出,加快推動內外貿一體化。近年來,內外貿一體化的作用更加突出。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是中國內外貿一體化試點的收官之年,9個試點地區積極先行先試,形成一批成功經驗。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綜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趙福軍透露,目前,中國已培育2,200多家內外貿一體化領跑企業,約8.7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內外貿一體化經營。
推進貿易數字化與綠色化轉型
關於下一步穩外貿的發力點,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宋思源表示,一是加強政策動態調整和政策協同,推動部門間、地方間政策聯動,形成穩外貿合力;二是深化制度型開放,積極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擴大自貿協定網絡,推進自貿試驗區金融開放試點等;三是注重市場多元化與新興市場拓展,降低對傳統單一市場依賴;四是推進貿易數字化與綠色化轉型。
「中國市場的規模、韌性和創新活力等優勢為跨國公司在華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市場依託,中國在科技創新、數字經濟和低碳發展等領域展現出的強大活力,給廣大外資企業帶來了廣闊的發展機遇,我們對在中國的持續成長充滿信心。」霍尼韋爾中國總裁余鋒對媒體說。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