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文匯快評│相互尊重顯關懷 隨處都是關愛座

2025-10-03 12:16:43 快評

文/文平理

近日,台北一名73歲老婦在捷運車廂仍有空位的情況下,要求坐在優先座的年輕人讓座,更以手袋擊打對方腳部,最終引發衝突。事件不僅令人嘩然,更折射出香港乃至華人社會中關愛座或優先座不時發生的爭議與矛盾。從鐵路、巴士車廂到網絡輿論,關愛座本應是關懷與禮讓的象徵,卻屢屢淪為「壓力座」甚至「批鬥座」,實在值得社會深刻反思。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關愛座設立的初衷,是為了方便有需要人士——包括長者、孕婦、傷殘者或身體不適者——並提倡禮讓精神。然而,現實中卻因不同年齡層對其認知的落差,頻頻引發衝突。有長者視之為「專屬權利」,強迫年輕人讓座;亦有年輕人因懼怕被指責,寧願站立也不敢使用空置的關愛座。這種扭曲的現象,不僅偏離了關愛座的本意,更激化了世代之間的對立。

事實上,讓座不應只是一種形式上的義務,而應是發自內心的關懷與尊重。正如有長者主動讓出普通座位給行動不便者,展現了超越座位標籤的溫暖互動;也有年輕人在確認周圍無需座位者後,才安心坐下。這些行為說明,關愛的核心不在於是否坐在特定座位上,而在於人與人之間的體諒與同理心。

然而,當關愛座被誤解為「長者專屬」,甚至成為道德綁架的工具時,其善意便蕩然無存。有長者受訪時坦言:「唔舒服想坐可以講,但迫人讓座就唔啱。」這正是對尊重與自覺的呼籲。強迫讓座、拍片公審等行為,非但無助於建立關愛社會,反而加劇矛盾,甚至構成網絡欺凌。

要化解關愛座引發的爭議,關鍵在於加強社會教育與宣傳。許多爭議源於公眾對關愛座功能的誤解,長遠而言,應培養市民的公民意識,讓讓座成為自發的行為,而非受制於座位標籤的壓力。

歸根結底,關愛座不應是特權的象徵,而是提醒我們時刻關注他人需要的媒介。無論是長者還是年輕人,都應以同理心相待,彼此尊重。唯有當社會整體形成自覺禮讓的風氣,關愛座才能真正回歸其設立初衷——成為傳遞溫暖、共建共融的橋樑,而非撕裂社會的導火線。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