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江鑫嫻、實習記者王美晴 北京報道)黑釉剔刻花四系扁壺、西夏刻花折枝牡丹紋金碗、石雕力士志文支座……今年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7屆世界遺產大會將「西夏陵」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作為西夏陵申遺成功後的首場專題展覽,「賀蘭山下『桃花石』——西夏文物精品展」30日在首都博物館開幕,展期持續至12月14日。展覽共展出103件(套)西夏文物精品,其中一級文物33件(套),涵蓋瓷器、金銀器、碑刻、雕塑、建築殘件等多種類型。從不同角度展現西夏神秘而燦爛的歷史,實證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與發展。

據介紹,西夏陵,是西夏王朝(1038-1227)留存至今規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園,地處寧夏賀蘭山東麓,總面積近40平方公里,氣勢恢宏、文化厚重。它不僅真實記錄了11-13世紀中國西北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進程,更以獨特的建築形式和多元文化底蘊,在世界墓葬類遺產中佔據獨特地位。
西夏陵為延續近200年的西夏王朝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見證,而本次展覽中展出的大部分展品正來自西夏陵。
今次展覽展現了西夏時期民族交往、文化融合的歷史進程,凸顯了遼宋夏金時期西北地區各民族對中華文明的認同,實證西夏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進程中的重要貢獻。

展覽共設四個單元,全面呈現了西夏時期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信仰形態與藝術風格。第一單元「共鑄『中國』統序通過相關文獻呈現出西夏在政治方面對「中國」的認同,以及党項族與漢族「華夷共祖」的觀念。觀眾能夠從展品中了解西夏在官制、軍制、禮制、律法等方面對隋唐以來中華傳統政治制度的繼承和發展。
「共享經濟繁華」單元,則從經濟產業與生計方式的角度切入,闡釋了西夏在農牧業、商業、印刷業、制瓷業、金屬鑄造業等行業所體現出的對中華文化的認同。通過大量實物,使觀眾直觀感受到西夏文物背後深刻的民族文化交融。
第三單元「共創『中國』之美」通過對西夏社會的語言文字、儒釋道文化、多元藝術和服飾文化四個方面的剖析,多方位地展示中華文化內涵不斷豐富的過程。據現場專家介紹,西夏文字的創製完全借鑒和模仿漢字,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的少數民族古文字中,西夏文是最接近漢文的一種,在當時的社會應用十分廣泛。

專家介紹,西夏文字和漢字一樣,有偏旁部首,基本筆畫也有漢字的點、橫、豎、撇、捺、提等。此外,西夏還大力推行活字印刷技術,1991年在寧夏拜寺溝方塔出土的西夏文佛經《吉祥遍至口和本續》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本網記者留意到在展廳內的互動裝置,在觸摸屏找到自己的姓氏,通過大屏幕掃碼就獲取了該字的西夏文海報。

西夏的佛教文化是其文明中最輝煌的篇章之一,帶有強烈的民族色彩。記者在現場看到,展出的鎏金文殊菩薩銅造像儀態莊嚴,結跏趺坐於蓮花座上,座下青獅伏臥呈現出既馴服順從又不失威猛雄健的姿態。彩繪泥塑佛頭像則基本繼承了犍陀羅時期佛造像的特點,面部圓潤飽滿,線條大氣,富有唐代造像遺風,是西夏吸收繼承唐文化的典型物證。佛頭眼珠內的黑色釉料因高溫而溢出,好像佛祖悲憫世間疾苦流下的眼淚,使得佛像更具慈悲之感。

西夏陵是具有獨特建築形制和重要文化內涵的一處陵墓遺址群,也是寧夏申報的首例世界文化遺產。展覽的最後一單元「共遵『中國』陵制」,通過出土文物及圖文展示出陵園的建築形制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並介紹了西夏陵的保護傳承以及相關學術研究情況,展現了西夏陵的整體概況和重要文化遺產價值。

首都博物館展覽部主任章文永接受本網記者採訪時表示,今次展覽不僅展現了西夏自身的特色文化,而且也彰顯西夏對中原文化的學習與融合。「對一般觀眾來說,了解西夏歷史最多是在歷史教科書裏,通過這次展覽,觀眾們能更直觀了解党項族以及西夏文,看到西夏獨有的事物,以及西夏與中原之間如何交往、如何相互融合。」

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情報資料科科長周文訸向記者指出,西夏是寧夏濃墨重彩的一段歷史,也是中華民族歷史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希望通過西夏這段歷史,讓首都和全國各地的觀眾都能了解西夏文化,進而對今天的寧夏也產生一定興趣。「寧夏正在打造全域旅遊,且有『星星的故鄉』之美譽,希望大家都能來寧夏看看,給心靈放個假。歡迎大家參觀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以及今年七月剛申遺成功的西夏陵,深度挖掘和感受寧夏的文化內涵。」
據悉,今次展覽由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指導,首都博物館、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銀川西夏陵區管理處聯合主辦,並得到寧夏固原博物館、武威市博物館、阿拉善博物館、寧夏海原縣文物管理所等多家文博單位支持。展品來自寧夏博物館、西夏陵博物館及多家寧夏回族自治區內外文物收藏單位。展覽免費,展期將持續至12月14日。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