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 宣傳健康訊息很重要,市民保健做得好也能減輕政府在醫療方面的負擔。香港賽馬會為了讓更多公眾關注大腦健康,賽馬會耆智園於10月1日至10日,在荃灣D.PARK 舉辦「賽馬會耆智園25周年呈獻:觸・動・記憶體驗館」,透過互動展覽及體驗活動,帶領公眾探索大腦的奧秘、了解腦退化症,及如何減低患上腦退化症的風險因素。
隨着香港人口老化,長者面對各種健康問題,特別是腦退化症。
賽馬會耆智園助理社會工作主任林詠妮表示,香港最年輕的腦退化症患者只有38歲,長者方面,每10個70歲或以上的長者,就有1人為腦退化症患者,85歲或以上長者,比例更達到每3個有1個患者。她期望公眾透過體驗館,可以更深入認識腦退化症,及體驗患者在生活上遇到的問題。
互動體驗 認識大腦結構與功能
大腦掌控全身的動作,公眾可以在「四葉絮語」展區,透過四個簡單的互動體驗,包括原地踏步、配對、及尋找不同圖案等,認識大腦皮層的四個主要腦葉,包括顳葉、頂葉、額葉及枕葉,在記憶、感官、思考及視覺等方面的功能。

親身體驗患者難處 提高同理心
「我們的『腦人』城」展區,則設置了模擬情境與感官體驗,公眾可以親身感受腦退化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挑戰,例如簡單如穿上衣服,患者亦會遇到困難,讓公眾更深入理解他們的需要及難處,提升同理心與社會關懷。踏進「最後的記憶」展區,公眾可以深思若記憶開始褪色,最刻骨銘心的片段,寫下珍貴的回憶,藉以重新思考記憶的價值,同時向腦退化症人士表達關注與支持。

要深入認識導致腦退化症的風險,就要進入「十四風險之匙」展區。根據《刺針》(The Lancet)委員會於2024年7月發表的報告,14項患病風險因素,包括聽力受損、高膽固醇、視力退化、抑鬱、社交孤立、空氣污染、腦部創傷、高血壓、糖尿病等,若能有效減少風險因素,全球近45%的腦退化症個案有機會被預防或延遲出現。展覽邀請了本地插畫師麥東記,以插畫形式呈現14項與腦退化症相關的風險因素,將抽象概念具體化,讓公眾更易掌握。展區亦設有多個互動裝置,進一步提升公眾的認知。
「銀色足印」展區則展示了賽馬會耆智園過去25年的發展歷程,如何推動腦退化症照顧服務,為各界帶來正面影響。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