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預製菜市場2026年將突破7490億元

2025-09-30 11:36:27 神州

近期,有關預製菜的話題備受消費者關注。

據中國城市報9月29日報道,此前,全國多地曾掀起爭奪「預製菜之都」的熱潮。山東省濰坊市、廣東省肇慶市高要區、廣東省湛江市、河南省新鄉市原陽縣等地都曾提出要打造「預製菜之都」的產業規劃,競相布局這一新興產業。如今,預製菜產業正處在爭議與發展相互交織的矛盾中,其未來走向備受關注。

內地連鎖餐飲老鄉雞在餐牌中標明是否預製菜。視頻截圖

在受訪專家看來,預製菜產業與城市化進程深度交織,既是城市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也是滿足居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關鍵領域。城市在發展預製菜產業時,需以技術創新為驅動、標準建設為基礎、品牌塑造為核心、政策支持為保障,在爭議中破局、在規範中發展,最終實現產業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雙贏。

城市化催熱預製菜

何為預製菜?2024年3月,市場監管總局等六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加強預製菜食品安全監管 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明確,預製菜也稱預製菜肴,是以一種或多種食用農產品及其製品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調味料等輔料,不添加防腐劑,經工業化預加工(如攪拌、腌制、滾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製成,配以或不配以調味料包,符合產品標籤標明的貯存、運輸及銷售條件,加熱或熟制後方可食用的預包裝菜肴,不包括主食類食品,如速凍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飯、蓋澆飯、饅頭、糕點、肉夾饃、麵包、漢堡、三明治、披薩等。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預製菜市場規模已達4850億元,同比增長33.8%,預計2026年將突破7490億元。

受訪專家認為,預製菜產業的興起與城市化密切相關。「城市化進程中,城市核心區土地資源稀缺性加劇,傳統餐飲業後廚佔用的低效空間模式難以為繼。預製菜通過將洗切配炒等複雜工序前置到郊區或衛星城的中央廚房,實現了對城市空間的優化利用。」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宋向清說。

相關數據也佐證了這一觀點。中國餐飲協會發布的《2022中國餐飲業年度報告》顯示,使用預製菜的餐飲企業可節省約30%後廚空間。

宋向清進一步分析:「『生產—消費』空間分離模式減少了食材運輸頻次,既緩解了城市交通擁堵,又降低了商業租金成本,形成城市經濟的『空間紅利』。」

此外,城市人口結構的變化是影響預製菜市場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宋向清分析,隨着城市化進程加快、生活節奏加速,城市出現越來越多的單身人口。預製菜的小份化、即熱化特性精準匹配單身群體「一人食」需求。

與此同時,城市基礎設施尤其是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的完善,為預製菜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近年來,我國冷鏈物流市場規模持續增長,冷庫容量、冷藏車保有量大幅提升。截至今年7月,全國冷庫總量已經達到2.53億立方米,冷藏車保有量達到49.5萬輛。

以京東為例,目前京東冷鏈運營超過100個針對生鮮食品的溫控冷鏈倉庫,覆蓋範圍超過330個城市。依賴這些冷鏈的布局,能夠讓客戶、消費者更快拿到採購的預製菜,同時也保障了商品的保鮮度。

一道菜重塑一座城

走進廣西農墾明陽「墾小鮮」預製菜加工廠生產車間,只見機械臂將整魚精準定位至傳輸帶,自動化切片線上刀具上下起落,銀光閃過,魚肉瞬間被分離成一片片2.5厘米厚的透光魚片。

「魚片的厚度可以根據客戶的需求進行調整。」技術員緊盯着監測屏幕,液態氮形成的白霧在傳送帶間流淌,溫度傳感器顯示魚片中心溫度穩定在負18攝氏度。

目前,該加工廠已開發了脆肉羅非魚、黑魚、牛蛙等多款產品,通過自動去鱗、切片和超低溫鎖鮮等技術,有效突破生鮮產品銷售半徑有限的瓶頸,提升農產品附加值。

城市化進程為預製菜產業創造了廣闊空間,預製菜產業也為城市經濟、就業貢獻着重要力量。

宋向清提到,預製菜產業通過「城市需求—工業加工—農業訂單」的模式重塑了城鄉經濟關係:一方面提升了農產品附加值;另一方面推動了農業標準化生產,同時激活了城市經濟。

以山東省煙台市萊陽市為例,截至2024年底,萊陽市預製菜企業已突破300家,產能與產值分別達到百萬噸、170億元,產品涉及20多個大類2萬多個品種。

此外,預製菜產業還促進了就業擴容與人才集聚。

2023年萊陽市農業農村局的一組數據顯示:當地預製菜產業帶動全市10萬餘名農戶從事預製菜種養、加工、運輸等各個環節,「家門口」就近就地就業,實現年增收20多億元、人均增收近2萬元。

與其「繞着走」

不如「迎着上」

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以來,山東省濰坊市、廣東省肇慶市高要區、廣東省湛江市、河南省新鄉市原陽縣、重慶市梁平區、湖北省荊州市等地,都曾喊出要打造「預製菜之都」。一時間,各地布局預製菜產業的熱情高漲。

近段時間以來,「羅永浩吐槽西貝預製菜」事件持續發酵,在此背景下,風向悄然轉變——部分此前以預製菜為主導產業的地方開始調整態度,逐漸趨於低調。

「美國、日本等市場預製菜滲透率達60%以上。」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許光建表示,無需將預製菜視為洪水猛獸,關鍵是如何促進產業規範健康發展。

宋向清建議,地方強化技術賦能,構建全鏈條創新體系。一方面加強研發投入傾斜,設立產業創新基金;另一方面推進產學研融合,支持高校與企業建設聯合實驗室。此外,還要強化數字化轉型,推廣「區塊鏈+溯源」,實現從農田到餐桌全流程數據上鏈。

同時,強化標準引領,重塑行業信任體系。「加快制定預製菜地方標準,明確生產、質量等規範;大力推廣餐飲環節使用預製菜明示,保障消費者知情權;建立完善相關質量認證體系,提升消費者對餐飲行業的信任度。」宋向清說。

中國城市報記者注意到,針對近期引發廣泛關注的預製菜風波,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已組織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國家衞生健康委、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認真研究,加快推進預製菜國家標準制定,大力推廣餐飲環節使用預製菜明示,更好地維護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此外,受訪專家還從品牌、政策、風險防控等維度補充建議。

首先要強化品牌塑造,打造城市名片。宋向清建議,一方面培育區域預製菜品牌,借鑒「湛江金鯧魚」「佛山預製菜」 的成功建設經驗;另一方面強化文化 IP 賦能,挖掘地方飲食文化開發特色產品,同時建設預製菜體驗中心,提升消費體驗。

同時要強化政策支持,優化產業生態。「在要素保障上,對預製菜產業園用地給予政策傾斜;在物流建設上,補貼冷鏈物流企業購置新能源冷藏車;在人才培育上,支持高校增設預製菜相關專業,強化人才引育。」 宋向清分析說。

重點是強化風險防控,建立長效機制。宋向清建議,一方面建立動態監測預警體系,依託大數據搭建質量安全監測平台,對添加劑超標、菌落總數異常等風險點實時預警;另一方面制定食品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建立「問題產品召回—原因調查—責任追究」閉環管理機制,提升風險處置能力。

責任編輯: 張斐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