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三千年的 「中國製造」 有多絕?

2025-09-30 10:18:31 文博

3000多年前,商代先民不僅創造出以甲骨文為代表的成熟文字系統,還在手工業領域取得了非凡成就,製作出一系列連今人都為之驚嘆的精美產品,形成了高度專業化的官營手工業體系。這一體系以青銅鑄造為核心,涵蓋建築、制骨、燒陶、琢玉、造車等領域,奠定了後世手工業發展的基本範式,產生了深遠影響,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留下不朽篇章。

天津博物館展廳一角。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9月30日報道,「商邑百工——三千年前的中國製造」在天津博物館開展。這是國內首個聚焦商代晚期殷墟手工業成就的專題特展,由天津博物館和殷墟博物館聯合主辦,包括「百工通覽」「營造商邑」「器用皆工」「制禮作樂」「車馬交通」五大單元和一個獨立小單元「大商製造:牛」,共展出180餘件(套)商代文物,涵蓋手工業成品、半成品、原料、生產工具等,生動展現了3000多年前「中國製造」的繁榮景象。

巧妙組合,提升觀展體驗

未進展廳,展覽已開始。走廊牆上的展板梳理了近百年來殷墟考古的主要成果,讓觀眾了解展覽的背景知識。

殷墟博物館「鎮館之寶」亞長牛尊是展覽第一階段亮相的「明星展品」。它的對面是一隻「小牛」——天津博物館藏牛形玉飾。一個是盛酒的青銅器,一個是裝飾用的玉器;一個是出土文物,一個是傳世精品。「我們特意將這兩件文物面對面擺放,讓同一時期的瑰寶跨越3000年後實現對望。」天津博物館書畫研究部館員、本次展覽策展人之一張夏說。

一組「小與大」的對比頗有意思。河南省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收藏的帶蓋小銅鼎是迄今發現最小的商代青銅鼎,高度和重量與一枚雞蛋相當。小鼎上方的展板印有現存商代最大青銅鼎後母戊鼎(曾稱司母戊鼎)的圖片。據介紹,後母戊鼎的高度是帶蓋小銅鼎的26倍,重量是它的近1.7萬倍。

後母戊鼎是商王祭祀用的「國之重器」,代表了商代手工業的最高水平。帶蓋小銅鼎則是商代貴族兒童的隨葬品,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紋飾、工藝都遵循商代禮制標準。既能做雄偉的大鼎,又能做精巧的小鼎,商代工匠的技術實力讓人讚嘆。

展覽中展示的商代甲骨,蘊含着「點題」或「拚詞」的巧思。「百工通覽」單元展出了3片刻有「工」字的甲骨,「工典其幼其翌」卜骨刻於晚商帝乙、帝辛時期,其中的「工」字和今天的「工」字形態幾乎一樣。「營造商邑」單元挑選出分別刻有「商」和「邑」字的甲骨進行展示。「制禮作樂」單元並列展示了兩片甲骨:一片刻有「鼓」字,該字所從之「壴」為鼓之形,所從之「攴」形似以手持棒,兩者組合表現擊鼓;一片刻有「舞」字,表現了一個人手裏拿着舞具、雙腳跳動的形象。兩個字拚在一起組成「鼓舞」。張夏說,擊鼓而舞最初是某種禮樂儀式,後來演變為一個詞「鼓舞」,表達激發、振作之意。

策展團隊通過文物之間的巧妙組合,讓觀眾看展時能收穫更多的信息和樂趣。「我們看到的不是孤零零的文物展示,而是自帶話題的組合,這樣很有趣,讓人忍不住想拍照分享到社交媒體。」一名從北京來觀展的高二學生說。

古今相通,體現文脈傳承

展覽中有不少具有生活氣息的物品,讓人感受到文化和技藝的千年傳承。

「器用皆工」單元展出了3000年前的「搓澡神器」——陶(左爽右瓦)。此器為圓形,灰色,表面粗糙,有繩紋。硬底軟面的設計和現代的搓澡刷相似,兼具實用和美學價值。

商代龍形玉玦(天津博物館藏)

龍首紋玉觽堪稱「解帶神器」。玉觽一端為龍首,嘴部帶一圓孔,供掛配之用,器身刻紋,整體向內彎成角狀,尾端尖,用以解繩結。「古人系帶容易打成難解的結,所以製造出帶尖頭的器物把帶子挑開。到了現代,類似的工具依然存在,如冰鞋的鞋帶鈎、緊帶器等。」張夏說。

亞址銅方尊讓人聯想到現代的樂高積木。它最大的亮點是肩部四角各有一個圓釘頭,其上可套象頭,肩部四邊中部也有4個圓釘頭,其上可套似鹿的獸頭。這些獸頭單獨鑄造,通過類似榫卯的結構與銅尊本體連接,方便裝取,這種工藝在商代青銅器中較為罕見。

「商代採用範鑄法鑄造青銅器,難以在鑄造器體的同時一體鑄成結構複雜、紋飾精細的裝飾性獸首,所以工匠採用了分鑄法,先鑄好獸首,再套到銅尊肩部已鑄好的榫頭上,還能隨時拆下來把玩。」張夏介紹,這件青銅器設計巧妙,此次展覽是它首次走出殷墟博物館。

除了文物,展板上的內容也很有看點。殷墟出土的竹簍照片吸引了記者注意。這隻竹簍1990年出土於郭家莊墓地160號墓,出土時放置在銅尊腹內,考古學家推測它是用來過濾酒糟的。

「根據殷墟M303墓葬中銅折肩尊出土時覆蓋的淺褐色短梗南蛇藤植物層判斷,商代人已開始飲用藥酒。銅尊可能是專門用來盛放這種酒的容器。」張夏說,「商代的酒質量不如現代的精釀,雜質較多,所以古人用細密的竹簍來過濾雜質,這和現代人用濾網過濾咖啡渣是一樣的。」

文物互證,還原歷史細節

出土文物與傳世文物的「互證」也是此次展覽的亮點。傳世文物經歷代收藏、研究,流傳有緒,但可能因為缺失「原生語境」(如使用場景、時代背景等)而導致「張冠李戴」「郢書燕說」;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保留了墓葬、遺址中原始狀態的一手信息(如擺放位置、共存器物、相關遺蹟現象等),有助於補全傳世文物的「出生檔案」。「互證」是將兩方面的材料結合起來,互相補充、印證,以全面還原文物背後的歷史文化信息。

「器用皆工」單元展示了天津博物館藏龍形玉玦。龍首微昂,張口露齒,龍身以「雙陰線刻」工藝雕琢出勾雲紋,刻工精細。這是一件傳世品,單獨來看無法確定其等級與用途。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同類型玉器恰好可與它進行比照:玉料材質、紋飾形態和疏密、刻劃力度乃至表面的沁色都極為相似。通過兩者互證,可以確定這一傳世的龍形玉玦是商代高等級貴族用器。

「祼祭」展櫃中,天津博物館藏傳世乙亥銘玉柄形器、鱗紋玉柄形器,安陽博物館藏商代玉柄形器、父乙車徙銅觚,與展板上的文物線圖、銘文等共同還原了商代「祼祭」的完整場景。

張夏告訴記者,「祼祭」是商代「人神溝通」的重要儀式。專家根據商代青銅尊上所鑄的「祼祭」形象和考古出土的「玉柄形器+觚」的組合,結合「內史亳豐同」銘文、玉石銘文等資料,推斷出玉柄形器是「祼祭」所用之「瓚」,觚是「祼祭」所用之「同」。瓚和同的製作都需遵循嚴格的標準,反映了商代手工業與禮制體系的深度融合。

天津博物館藏銅鐃和殷墟M303墓出土的馬危銅編鐃,分別展現了兩個商代貴族家族對禮樂文化的尊崇;安陽孝民屯出土的商代禁範和天津博物館藏西周夔紋銅禁,實證商周之際的文化傳承……一件件精美器物,不僅體現了古人的匠心和技藝,還串聯起一脈相承的文明發展軌跡。

圍繞此次展覽,天津博物館組織了一系列專家解讀活動。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原站長、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唐際根為觀眾帶來一場精彩的導覽,通過對器型和紋飾的深入解讀,闡釋了商代先民的工匠精神與思想信仰,讓觀眾體會到中華文明的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責任編輯: 張斐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