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故宮百年展今起開放 《五牛圖》《伯遠帖》等國寶皆由香港回歸

2025-09-30 08:31:52 文博
●觀眾參觀、拍攝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中新社

(香港文匯報記者 江鑫嫻 北京報道)2025年是故宮博物院建院100周年,觀眾期待已久的「百年守護——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展覽29日開幕,將於今日(30日)在午門展廳對觀眾開放。《清明上河圖》、《五牛圖》、《伯遠帖》、青銅蓮鶴方壺、金甌永固杯等200件(套)文物,按照「一脈文淵」「百年傳承」「萬千氣象」三個單元,以物述史。展覽立體式闡釋中華文明具有的突出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全方位展現故宮博物院從萌芽誕生到曲折成長,從步履維艱到闊步前行,從探尋求索到銳意創新的發展歷程。

●春秋時期的蓮鶴方壺(記者江鑫嫻攝)

據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徐婉玲介紹,今次展覽以院史為主題,採用了文物與檔案明暗雙線相結合的敘事方式。午門西雁翅樓展廳以「一脈文淵」為主題,系統展現中國宮廷收藏的接續、存藏和利用,揭示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同時再現故宮博物院的成立、故宮文物南遷等歷史事件,生動闡述故宮博物院早期在文物保護、研究方面的艱辛探索。午門正殿展廳以「百年傳承」為主題,以文物回購、撥交和捐獻的視角講述故宮博物院藏品體系建構歷史。午門東雁翅樓展廳則以「萬千氣象」為主題,深入發掘闡釋故宮承載的中華五千年文明突出特性及其時代價值。

●清代掐絲琺瑯太平有象(記者江鑫嫻攝)

《清明上河圖》:百年院史「代言人」

「百年一遇」的大展,最不缺的就是明星文物。午門展廳內,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C位」亮相。這幅畫刻畫了北宋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汴河沿岸的生活景象。因為人物活動的時間是在清明前後,所以稱之為《清明上河圖》。畫家以精細高超的用筆,將八百多各色人物,以及數以百計的樹木、房屋、車船,布置在繁華熙攘的汴河兩岸,兼具重要的歷史文獻和藝術價值。

幾乎每隔10年,《清明上河圖》都會壓軸展出,但每次講述的故事不一樣。20年前,它補全了宋代風俗畫脈絡中的關鍵一環;10年前它以石渠寶笈中經典文物身份亮相。今年,它是百年院史的「代言人」—溥傑將其帶出宮,在戰火動盪中輾轉顛沛。直到1945年,溥儀攜圖出逃被截獲,與很多文物混在一起,險被埋沒。新中國成立後,鑒定家楊仁愷慧眼識珠,名畫不僅回了「家」,還得到精心呵護。

《五牛圖》:現存最古老紙本中國畫

《伯遠帖》是「香港秘密搶救文物小組」成功搶救的珍貴文物之一。是東晉書法家王珣的行書書法作品,為一通信札,行書瘦勁古秀,用筆削勁挺拔。結體疏而寬,個別處相當嚴密,正可謂「寬可跑馬、密不通風」,如「勝」「實」「群」等字的藝術風格,在羲之父子帖中有諸多相似之處,屬「二王」書法體系正脈,是傳世晉人法書墨跡中唯一具有名款的真跡,具有重要的書法藝術價值。

《五牛圖》是現存最古老的紙本中國畫,為唐代韓滉所作,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圖中畫牛五頭,形象姿態各異,或依棘搔癢,或昂首低鳴,或悠然信步,或回首顧盼。最後一黃牛頭上還束有一個頗為講究的紅色「絡頭」。1958年,此卷由國務院撥款從香港購回。入藏故宮博物院時,已是創痕纍纍。後經孫承枝等專家修復,再獲新生。

《上陽台帖》等「重寶」確定亮相

●戰國晚期至西漢早期的青玉獸面紋璧(記者江鑫嫻攝)

在午門東雁翅樓展廳內,透過兩千多年前的青玉獸面紋璧內孔望去,蓮鶴方壺上展翅欲飛的仙鶴栩栩如生,再往遠處,金甌永固杯熠熠生輝。雖是故宮,非止舊章。徐婉玲道出將3件文物連串展示的原委,這是跨越千年的對視,見證着中華文明的綿長。據了解,《清明上河圖》等小部分珍貴書畫將限期展出,隨後進行保養,以便延年。而接棒文物也都是重量級,《上陽台帖》、沈周《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等確定亮相。

●清代金甌永固杯(記者江鑫嫻攝)

展覽持續至12月30日 預約參觀

今次展覽將持續至12月30日,不單獨售票,實行預約制參觀,觀眾可通過「故宮博物院」微信小程序預約。

裸眼3D助觀眾「遇見專屬故宮色」

在「百年守護——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展覽的展廳內,觀眾還能通過數字互動環節,感受文物的魅力。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徐婉玲介紹,該項目以「故宮色彩」為題,精選六件具有典型色彩、紋樣、形態的院藏文物與情緒形成巧妙呼應。借助裸眼3D技術,將文物背後沉睡的色彩生命與紋樣內涵生動喚醒,讓觀者當下的情感思緒與文物產生跨越時空的聯結與共鳴。

觀眾可將雙手放在裝置兩側的感應區域,保持動作約5至10秒,直至屏幕畫面發生變化。「每個人的體質、體溫或者其他方面存在差異,裝置能據此感知到觀眾屬於熱烈奔放型,還是安靜沉思型等不同類型,根據觀眾的情緒,『喚醒』不同色彩的文物。」徐婉玲說,如此一來,觀眾不僅能與這些器物產生聯繫,還能在體驗技術帶來的生動、立體畫面的同時,讓自身情緒也與之產生共鳴。相信這個展項會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據了解,這個展項還有另一個常規版本,即觀眾不需要有任何互動,來到這個空間,就能看到六件展品替換播放的過程。通過展示,觀眾還能清晰看到文物多寶格的空間設置。

【特寫】《五牛圖》《伯遠帖》等國寶皆由香港回歸

●觀眾在欣賞《伯遠帖》。(記者江鑫嫻攝)

今次展覽中書畫類作品中的《伯遠帖》《五牛圖》亦備受關注。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均由「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從香港購回,書寫了「凡是國寶,都要爭取」的一段傳奇。這亦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流失文物回歸的歷程。

●唐代韓滉的《五牛圖》。(記者江鑫嫻攝)

民國以來連年戰亂,大量珍貴文物流至香港,引起眾多中外藏家、文物商販的興趣。新中國成立後,在周恩來總理的關心下,時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長鄭振鐸成立「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專門在香港從事珍貴文物搶救工作。

據了解,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和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被乾隆合稱為「三希」。清末時,「中秋」「伯遠」二帖被溥儀攜出紫禁城,幾易其手,輾轉至香港。1951年10月,鄭振鐸得悉「二希」即將詢價出售的消息後,立即啟動文物搶救工作。時任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長的王冶秋奉命偕同時任上海文管會主任徐森玉、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兼程南下談判,最終成功購回「二希」,撥交故宮博物院收藏,結束了兩件國寶長達數十年的顛沛流離。其中,香港方面的工作主要由徐森玉長子徐伯郊負責。

此後幾年間,「文物小組」有計劃地徵集了唐韓滉《五牛圖》、五代董源《瀟湘圖》、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宋摹本)、宋徽宗趙佶《祥龍石圖》等重要文物,這些文物的回歸,成為新中國保護文物的起點。

在午門展廳內,《伯遠帖》的上方展示了兩段鄭振鐸和徐伯郊往來書信的內容。1951年,鄭振鐸曾致信徐伯郊表示,「你在香港的工作,是肯定的有很大成績的,我們都很感激你!為國家、人民爭取到已流出國外的『重寶』,這是一件大工作。」徐伯郊1952年曾致信鄭振鐸:「我這一次與國家做事,完全抱了必勝的決心,多爭取一件東西,覺得多與國家做了一件事。至於個人的事,現在全不計在心裏,這一點我想您是可以信任的。」

讀到這些話,彷彿回到70多年前那一段歷史,令觀眾感受到國家在搶救流失文物中的文化擔當,以及老一輩文物工作者書生報國、迎難而上的情懷。而這一切,皆因文物是中華民族的根魂所寄。

責任編輯: 文劼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