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人工智能(AI)正融入社會各行各業,在教育領域更能全方位促進大學教學創新。教資會今日舉行2025年傑出教學獎頒獎典禮,獲選的三組得獎者均透過積極探索AI應用,成功提升教育效能。其中香港浸會大學團隊透過開發大學生個人檔案製作工具,並結合AI輔助指導,以加強的跨學科教育和就業準備,幫助新一代學生有效打造其個人品牌以吸引僱主,從而支援學生求職,成為教資會傑出教學獎協作團隊組別的得主。香港理工大學兩名學者也分別利用AI平台,支援眼科臨床技能教學及幫助學生應對康復治療實習的挑戰,各獲頒個人組別傑出教學獎。
由浸大協理副校長(跨學科教育)及計算機科學系教授張國威領導、跨學系學部團隊推行的「U-Lead Portfolio」項目,透過提供促進跨學科和跨院校協作的工具,幫助學生接觸來自不同學術背景的同學,項目結合流動應用程式,採用AI聊天機器人提供個人化指導,協助學生有效發揮獨有的跨學科知識及技能,並成為學生打造個人品牌的工具,使其能夠自信地向潛在僱主展現自己,為就業作出更好準備。
據團隊介紹,他們開發了U-Portfolio製作工具,讓大學生能夠創建和查閱橫跨四年的全面學習歷程檔案,詳細記錄修讀的課程、技能和經驗,並藉着成立跨學科協作中心構思合作項目,按學生及教授的興趣和專長作配對。其中推行的AI輔助指導環節,可讓學生就指定課題尋求AI聊天機器人的協助,從而提升其解難和表達能力。加上綜合式履歷表製作工具能突顯學生的跨學科能力,及提供包括標誌和主題風格等資源,幫助其有效打造個人品牌,同時啟用虛擬人像影片製作功能,讓學生以生動方式展示其學術歷程和成果,吸引未來僱主青睞。此外,系統亦增加教授推薦功能,讓學生能夠獲得推薦,提升其專業形象,支持求職。
該團隊其他成員,尚包括浸大跨學科本科課程部總監及首席講師何詠茵博士、視覺藝術院副教授伍韶勁、健康及人類發展學部教授黃雅君和新聞系助理教授張引。


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副系主任魏佩菁則憑著「可移動人工智慧驅動平台:應對高等教育工作本位實習時遇到的挑戰」項目,獲得教資會一般教學人員組別的傑出教學獎。她開發AI平台,以生成針對特定背景的互動式個案情境,並融合虛擬實境與擴增實境,及結合聊天機器人讓學生模擬與患者或服務對象的動態互動,幫助實習學生應對突發情況,增強應對技巧,平台透過讓學生代入情境中,並按其表現自動給予反饋,再結合事前事後問卷,評估學生的信心和能力。
至於獲頒新晉教學人員組別傑出教學獎的理大眼科視光學院助理教授梁子榮,應用AI開發全面的臨床技能教學平台,將其融入視光學實驗室課堂中,並監察各項核心臨床程序,平台並採用量性和質性的評核方式,比較現有和過往學生的表現,以評估成效,鞏固學生有關臨床技能的學習。

今年的教資會傑出教學獎從超過20組提名中選出上述三組得獎者,教資會主席雷添良指,教與學是高等教育使命的核心,透過推動大學間的協作交流及分享優秀教學實踐,既能提升教育質素,也有助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高等教育樞紐的領導地位,更重要是確保學生充分裝備自己,迎接未來挑戰。
各得獎者短片、遴選準則及遴選委員會成員名單,以及其他入圍決賽的教學人員名單載於教資會網頁。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