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垃圾收費暫緩|環保署:政策信心源於市民意識增強 減廢回收大趨勢已形成

2025-09-29 16:46:32 新聞

(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現屆特區政府決定維持暫緩實施垃圾收費。昨日(28日),環境保護署副署長(減廢)鄭健聯同「綠在大埔墟」營運團體環保協進會總幹事邱榮光及環境運動委員會主席郭美珩,在「綠在大埔墟」垃圾回收站回應記者提問。鄭健表示,市民回收意識「令人鼓舞」,減廢成效顯著,垃圾回收大趨勢已經形成。未來,政府將通過加強環保教育、完善回收設施及促進業界合作,確保這一趨勢持續,推動香港實現「零廢堆填」目標。

上半年日均垃圾棄置量約1.01萬公噸 政策信心源於市民回收意識增強

鄭健指,有民調顯示,近七成市民反對現階段推行垃圾收費;而飲食界、物業管理界及清潔業界亦建議政府不宜過急實施。綜合各方意見,政府決定暫緩垃圾收費政策。

鄭健引述數據表示,近年政府減廢回收措施成效顯著。2021年,每日平均垃圾棄置量約1.13萬公噸,雖上年暫緩垃圾收費,今年上半年日平均垃圾棄置量亦已降至約1.01萬公噸。而香港整體回收率也從2020年的28%上升至2024年的34%。他預計,若趨勢持續,未來十年每日垃圾棄置量可再減少約1000公噸,香港有望於2035年實現「零廢堆填」目標。

鄭健強調,「令人鼓舞」的是市民回收意識增強,這也是政府實現「零廢堆填」的信心來源之一。未來,政府將持續通過教育、設施完善及業界合作,鞏固減廢回收趨勢,助力香港實現「零廢堆填」目標。

「綠在大埔墟」回收量增幅達30%至40%

邱榮光表示,「綠在大埔墟」回收點營運近五年,回收量逐年增長,過去兩年增幅尤為顯著,達30%至40%。他觀察到,參與回收的市民人數在持續增加,許多人會將家中可回收物分類、清洗,並清楚分開塑膠瓶、鋁罐、紙張等,甚至移除紙張上的膠帶,反映出市民對垃圾回收的重視。

談及電子化積分系統,邱榮光指回收點正協助市民安裝相關應用程式。許多長者已熟練使用智能手機,相信能適應電子積分系統。他補充,部分業主支持環保,同意減免10%租金,確保回收點可持續運作,吸引更多市民參與。

此外,鄭健還表示,積分電子化目的是增加兌換禮品的選擇範圍。現時實體禮品雖受歡迎,但選擇有限,未來市民可通過電子獎賞平台兌換更多獎品。他指有數據顯示,約一半的「綠在區區」參與者不為積分而回收,顯示市民自發參與的趨勢。

環保教育與便利設施為減廢關鍵

郭美珩表示,環境運動委員會與環境保護署多年來合作推行多個計劃,期望增強社區回收網絡及市民環保意識。她強調,教育宣傳和便利的回收設施是推動減廢的關鍵。相較於強制性收費,鼓勵性和教育性措施更能長遠地改變市民行為。

郭美珩指出,市民回收意願未因暫緩垃圾收費而下降,反而有所提升,顯示香港回收文化及市民習慣正逐步形成,成為實現長期減廢的重要基礎。

市民讚回收站便利放心

市民程小姐表示,每周都會到回收站處理塑膠瓶和紙張,因其位於大埔,方便她就近處理回收物。她認為回收站有助減少堆填區負擔,尤其在當前經濟環境下,若能免費回收,更可減輕居民的經濟壓力。

另一市民霍先生則表示,他主要回收大型電器,約半年一次,認為回收站比傳統垃圾房更方便,且對「綠在區區」的專業處理方式感到放心。他說:「以前可能直接丟垃圾房,現在這裏規模大,處理得更好,不會亂來。」

市民王小姐亦讚回收站的便利性,指其位於住處附近,方便儲存及處理回收物。她建議增設更多回收點,方便市民參與,指「玻璃瓶很重,容易超重,限制10或20公斤不合理。既然拿過來,就應該全收。」她期望當局能放寬限制,提升回收效率。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劉鴻霖 報道;拍攝:任青、剪輯:杜家賢)

責任編輯: 之袁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