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共探自主知識體系構建 前海智庫院長對話論壇在深舉行

2025-09-29 16:06:06 神州
「前海智庫院長對話論壇」日前舉行。(記者李望賢 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 李望賢)值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在成立五周年之際,「前海智庫院長對話論壇」日前舉行。論壇匯聚國內外頂尖智庫專家,圍繞智庫如何回應時代命題,如何建設、運營、發展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主題展開深度對話。

鄭永年指出,與西方不同,當代中國智庫還承擔着構建自主知識體系的重大責任。深圳傳真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在開幕致辭中指出,儘管中國智庫建設已取得巨大成就,但較之一些發達國家仍處於「初創」階段。他認為,一個國家智庫的成功取決於三大因素:是否符合本國文明與傳統、是否能直面國家存在的問題,以及是否能應對時代變化帶來的挑戰。「與西方不同,當代中國智庫還承擔着構建自主知識體系的重大責任。」鄭永年指出,當前中國大學的主要功能側重於「知識傳授」而非「知識創造」,因此,更能與時俱進、更貼近實踐的智庫,更有條件承擔起構建基於中國經驗之上的原創性知識體系的重任。

對於當前智庫面臨着來自人工智能(AI)前所未有的挑戰的境況,鄭永年表示,AI帶來的挑戰是全方位的,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被取代」的風險,AI在效率上已超越大部分人;二是「被殖民」的風險,當前AI大模型的「喂料」大多來自西方,這可能導致非西方國家喪失信息主權與思想主權,陷入被「思想殖民」;三是「深度偽造」,AI正在動搖人類文明建立在經驗事實之上的根基。對此他提出,中國智庫必須加快自主知識體系建設,生產更多「中國喂料」以影響AI發展;同時,研究人員應與AI進行勞動分工,堅信「眼見為實」的原則,多做人工智能無法替代的田野調查,發現真問題,確保AI維持其工具屬性,置於人類可控的範圍之中。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黨委書記、協理副校長李學金代表大學致辭。他表示,智庫是鏈接大學、政府、社會與產業的重要橋樑媒介,也是大學踐行知行合一,影響社會、服務國家的戰略載體。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將繼續全力支持研究院探索運營模式創新,走上一條「自我造血」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前海智庫院長對話論壇」日前舉行。(記者李望賢 攝)

論壇首個議題為「智庫如何基於實踐建構自主知識體系、彌合學術研究與政策研究的鴻溝,特別是在AI時代,如何找準自身定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院長張冠梓認為構建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自主知識體系,應從歷史的眼光、世界的眼光、科學的眼光和實踐的眼光四個維度進行思考。深圳市社會科學院(深圳市社會科學聯合會)黨組書記、院長(主席人選)何新紅認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要積極擁抱新技術、直面現實的真問題、推進學科「大協同」。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提出,智庫的核心能力在於做好學術信息與實踐信息的「翻譯」工作,而智庫人才必須具備判斷、學習、專業和團隊協作這四項關鍵能力。

「前海智庫院長對話論壇」日前舉行。(記者李望賢 攝)

第二個議題為「如何實現智庫人才隊伍的科學評價與流動、探索中國特色國情下的『旋轉門』機制」,香港大學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李成以「東升西降」的時代趨勢為切入點,並指出美國智庫正面臨政治極化、麥卡錫主義等嚴峻挑戰,這為中國智庫的發展確立了新的歷史使命。快手科技副總裁、快手研究院院長蔡雄山通過企業視角,闡述了互聯網企業智庫的價值,他指出企業智庫身處實踐一線,機制靈活,能夠對行業前沿問題做出快速回應,並在「走出去」「請進來」的過程中推動了國際交融發展,在民間外交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最後,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互聯網和新經濟專委會副主任谷雨結合自身在體制內、企業和社會組織三類智庫間的工作經歷,分享了他對「變與不變」的心得。

「前海智庫院長對話論壇」日前舉行。(記者李望賢 攝)

論壇第三個議題聚焦「智庫如何開展高效科學的有組織科研、建立貼合實踐需要『治理機制』」這一主題,中國移動研究院(中移智庫)黨委委員、副院長魏晨光分享了央企智庫的經驗,她指出「有組織」是央企智庫的天然基因,並通過設立智庫管理運營中心作為中樞,採用「揭榜挂帥」等方式統籌跨學科、跨專業課題,助力國家與行業高質量發展。南京大學中國智庫研究與評價中心主任、首席專家李剛指出,有組織科研是提升智庫效能的關鍵,需三大支柱支撐——資源保障、合理團隊結構及協同機制。同時,當前中國智庫需通過體系化建設避免「有庫無智」或「有智無庫」,從而實現「智庫一體」的價值發揮。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機構與智庫評價研究室主任胡薇從評價視角指出,智庫評價與智庫建設是「一體兩面」,旨在「以評促建、以評促改」;同時,應加強組織穩定性與制度建設,推動實體化轉型,幫助青年人才快速成長並培育更多的領軍人物以實現智庫的可持續發展。

「前海智庫院長對話論壇」日前舉行。(記者李望賢 攝)

論壇最後一個議題圍繞「智庫如何實現『自我造血』可持續發展,實施品牌運營管理、社會輿論引導與二軌民間外交?」展開,華陽海洋研究中心理事長、中國南海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吳士存分享了他創辦官方智庫和社會智庫兩類智庫的獨特經驗,他表示「自我造血」能力對於一個民辦智庫而言是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並指出,民辦智庫的創始人必須兼具學術領軍者、企業家和社會活動家三種角色,在「輕資產」運營模式下,培養接班人對智庫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電子科技大學(深圳)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湯志偉介紹了其「9+1」的硬科技研究與科技智庫相結合的模式,他借鑒蘭德公司等國際經驗,提出智庫要走向市場化,必須將研究成果「產品化」,並利用垂直領域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術工具,打造自我造血的核心競爭力。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總監水志偉則指出,智庫不僅僅是「Think Tank」,更是「Think & Do Tank」,即「智行合一」,不僅要研究政策,更要深度參與政策的倡導與落地,並通過打造指數類公共產品、扮演政府與商界間的溝通橋樑等方式,實現其社會價值與品牌影響力。

責任編輯: 之袁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