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父嬰室」來了,如何與職場父母育兒需求更適配?

2025-09-29 09:27:54 神州
上海普陀區長風大悅城內2樓及3樓設有親子衛生間。(央廣網資料圖片)

「以前帶娃出門,換尿布時常常得躲進衞生間。如今商場有了『父嬰室』,寬敞衞生不說,還有嬰兒護理台、溫奶器,終於不用手忙腳亂了。」近日,來自北京的樊先生向記者分享,自己帶着1歲兒子在位於北京朝陽區的一家商場購物時,其新設的「父嬰室」為他提供了很多方便。

隨着雙職工家庭增多、育兒觀念轉變以及「三孩」政策的實施,一段時間以來,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許多公共場所出現了「父嬰室」或改造後的父母通用新型育嬰室。相較於傳統的母嬰室,新設的公共空間兼顧了父親參與育兒的便利性,卻也面臨功能定位適配度較低、覆蓋範圍不足等問題。

記者走訪發現,新型育嬰室的推廣不僅是公共設施的一次細分升級,也反映出職場父母對育兒友好公共環境的多元需求,而滿足這一需求需要政府、企業與社會多方協同發力。

親子衛生間內被劃分為四個部分——母嬰室、女親子衛生間、男親子衛生間及兒童衛生間。(央廣網資料圖片)

新型育嬰室逐漸增多

日前,記者走訪北京朝陽區某商場發現,在該商場4層的育嬰室門口,懸掛着寫有「共同育兒」和「一間不只屬於她的房間」兩塊標牌,育嬰室的標誌則為一位男性和一位女性共同抱着孩子。

記者看到,在該育嬰室內,設有沙發、洗手池、嬰兒床、換尿布台、奶瓶加熱器等設施。

此外,育嬰室內部區分了育嬰空間和哺乳空間,獨立劃分的哺乳空間門口設有「男士止步」標識和區隔簾。在約半小時內,共有7個家庭帶着孩子進入育嬰室,其中3個家庭有男士陪伴。

「平時和老公一起帶孩子的情況挺多的,之前去過很多商場的母嬰室,有的會在門口寫着『男士止步』。這種情況下,孩子爸爸只能在外邊的座椅上乾等着,我一個人在裏面也忙不過來。」當天來到商場育嬰室的職場媽媽許女士表示,作為雙職工家庭的一員,她期待更多商場增設「父嬰室」或新型育嬰室,從而降低職場媽媽的育兒壓力。

「增設『父嬰室』的初衷是為更多帶娃的寶爸提供便利。」北京惠多港購物中心品牌中心總監劉禕在接受《工人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該商場主打「親子友好」,70%以上的客群為親子家庭,每層均設有母嬰室,「以前觀察發現,不少寶爸獨自帶娃時,走到母嬰室門口會猶豫徘徊。為滿足顧客需求,今年4月商場增設了『父嬰室』。」

劉禕表示,商場的「父嬰室」並非單獨新建,而是在原有每層母嬰室的基礎上改造而來,保留了與母嬰室一致的功能與設施,「唯一的區別是貼上了『父嬰室』標識,明確服務於獨自帶娃的寶爸群體,更好保護帶娃父母雙方的隱私」。

解決「寶爸」帶娃需求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社會法研究室副主任王天玉看來,「父嬰室」和新型育嬰室的推廣,是社會公共服務領域的一次重要創新,也是完善生育支持政策、構建育兒友好環境的關鍵探索。「從『母嬰室』到『父嬰室』的拓展,表面是公共空間功能的細分,實則體現了育兒責任轉向『父母共擔』與『社會分擔』的理念突破。」

近年來,父母共同參與育兒的理念不斷普及。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開展的中國家庭追蹤調查數據顯示,在孩子不到10歲的90後爸爸群體中,寶爸每天用於照顧孩子的平均時長為2.39小時,較70後爸爸的照顧時長增加了約16%。

與此同時,勞動者的育兒需求也日益多元化。「希望『父嬰室』是一個開始,能帶動更多公共場所和辦公場所完善育兒設施。」在鄭州某科技園區工作的職場媽媽崔女士,道出了不少勞動者的心聲。

「對於職場父母來說,『帶娃出行』『加班託管』『應急照料』都面臨着不少難題。如果商場、公園、寫字樓等場所能提供更多育兒空間和臨時託管服務,就能更好解決職場父母的燃眉之急。」崔女士說。

對此,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工會學院副教授範麗娜分析認為,從勞動保障的視角看,「父嬰室」及新型育嬰室的推廣,支持父親承擔育兒責任,實質是勞動者權益保障從工作場所向工作與生活全場景延伸的體現,其核心關聯在於切實減輕勞動者的育兒壓力與後顧之憂。

有受訪專家認為,完善可及的公共場所育兒設施保障了育兒期職場父母平等、有尊嚴地參與社會經濟活動,讓勞動者能夠避免因育兒不便導致的職業發展受限。

「還能夠降低育兒的時間成本與心理成本,減少職場父母因『背奶難』『遛娃難』而產生的請假需求,進而提升勞動生產率。」範麗娜表示,勞動者將從用人單位與社會共同分擔育兒責任的行動中受益,進而表現為更高的返崗率、留才率和創新投入度。

推動政府、企業與社會多元共治

公共設施升級如何更好地適配職場父母需求?王天玉認為,社會各類設施的設計理念需緊跟人口結構變化及時調整,公共空間與辦公場所的功能設置應考慮職場父母「勞動者」與「帶娃者」的雙重身份。

王天玉進一步建議,一方面,隨着靈活辦公逐步推廣,可以嘗試在公共場所的育兒空間配備遠程辦公設施,幫助職場父母在照料孩子時滿足辦公需求。另一方面,有條件的用人單位可以為勞動者提供子女託管服務,「既解決職工帶娃難題,也讓他們能安心工作」。

「公共場所育兒設施應從『固定配套』升級為『城市網絡節點』。」範麗娜表示,育兒設施建設應更廣泛覆蓋社區商業中心、圖書館、公園、地鐵站等日常生活空間,構建「15分鐘育兒服務圈」。

「還要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範麗娜建議,通過開發便民小程序提供設施查詢、預約使用等智能服務,並探索與企業合作推行會員共享制度等。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多地出台完善公共場所及辦公場所育兒設施相關政策,並加速推動實踐。例如,上海市印發文件,規範母嬰設施的建設、管理、運行等工作;深圳市大鵬新區南澳辦事處設立社區託育點,滿足轄區居民託育服務需求;西安市第二保育院設立「侯爸工作室」,通過舉辦各種活動,將科學育兒理念分享給寶爸群體。

「構建職場與公共空間協同的育兒友好環境,需要推動政府、企業和社會多元共治。」範麗娜認為,政府應發揮引導作用,將育兒設施配置納入公共場所建設強制性標準,並通過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激勵實施。同時,在社區生活圈改造中優先布局育兒服務空間。企業也應承擔主體責任,與商業服務設施共建員工育兒保障體系。

(來源:工人日報)

責任編輯: 張岩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