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放蛇」發現內地代工企業平價生產模式
香港零售市場湧現未經註冊的影射藥,香港文匯報記者於是根據影射藥包裝上標示的經銷商或代理商地址,親身前往數十個地點調查,竟發現上址不是臨時倉庫、外包裝廠,就是虛假地址,實際生產線始終無從尋覓。有正貨藥廠負責人多年追查影射藥源頭,也同樣屢屢受阻於虛假地址,已斷掉線索,正貨藥廠懷疑多數影射藥來自內地生產,通過跨境運輸進入香港市場。為揭開真相,記者透過電話「放蛇」、實地巡查及網上調查,有內地代工生產影射藥的企業表示,願提供半成品跨境運作方案,這些成本低廉但功效存疑的生產模式,不僅給消費者帶來健康風險,亦影響正牌港貨聲譽。 ●香港文匯報記者 廣濟
香港文匯報記者透過整理市面影射藥資料,總結出一份名單。榜上共有二三十間主要的代理、生產及品牌持有人。通過網上查詢,發現市面多款影射藥的品牌持有者,多為由中醫家族發展而來的公司,規模從小型企業到頗具影響力的藥廠不等。這些公司除經營經註冊的中成藥外(當中部分是影射藥),更多是主推保健品代工及OEM貼牌服務,影射藥佔其產品大宗。為了解詳情,記者假扮擁有祖傳藥方,致電其中一家公司邀請合作生產,希望打造品牌並打入市場,詢問合作可行性。
邀公司合作 負責人疑說漏嘴
該公司負責人B先生(化名)熱情回應,提出兩種方案:一是註冊正規中成藥,二是以保健食品形式快速推出。B先生詳述,註冊中成藥需經過化驗、測試及審批,耗時至少一年,且成本高達60萬元,成功率無保證;反之,生產保健食品僅需10萬元至20萬元即可獲得數萬件樣品,若採用該公司現成的配方進行「貼牌」(即換舊酒新瓶,用其配方另註新品牌),成本可再降低數倍,時間也大幅縮短。
當記者問及保健食品是否需政府檢測及產地問題時,B先生疑似說漏嘴稱:「正常的貨品一來香港都要檢測的。」記者遂追問言下之意,是產品非香港製造?他即改口強調「肯定在香港生產」,並稱公司擁有本地生產線。然而,當記者提出參觀生產線時,B先生斷然拒絕,稱生產線不對外開放,且聲稱「不同配方要求不同,參觀無意義」。此番對話令人懷疑,該公司產品可能並非全部在香港製造。
為進一步驗證,記者根據影射藥包裝及公司網站上的公開地址,實地走訪數十間位於香港工廈的經銷商及代理商地址,發現多數單位大門緊鎖,無任何機器運作聲響,僅見堆放的保健品紙箱及濃烈的藥材味。
暗訪巧遇搬貨 職員訛稱迷你倉
其中在一間單位暗訪時,香港文匯報記者巧遇職員開門搬貨,透過門縫瞥見散裝膠囊及紙箱堆積,但無大型機械設備,藥材味從門內飄出。記者詢問此處用途,職員遮掩稱「是迷你倉」,並指向大廈另一座的升降機,似有意轉移話題。
另一地址更離奇,表面上登記為一間影射藥代理商的地舖,實際上竟是一家已暫停營業的工程公司,疑似是影射藥虛報地址。
根據資料,記者統計及巡查的影射藥公司中,僅三間擁有持牌中成藥製造廠,絕大多數影射藥產品的生產線高度存疑,這些發現指向一個可能性:所謂的「藥廠地址」多為辦公室、貨場或簡易包裝廠,而真正的製造流水線,有可能並非設於香港。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