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碩果盈枝。9月25日,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管委會與鄭州大學簽署合作協議,共建「環鄭大科創圈」(航空港區),並同步揭牌抗疲勞製造產業技術研究院、鄭州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創新中心、健康大數據與智能醫學研發中心、小分子藥物中試轉化基地四大平台。

此次合作不僅是校地深度融合的重要里程碑,更是「雙鶴湖科創走廊」建設進程中的關鍵一步,標誌着鄭州航空港在打造「空中絲綢之路」先導區的道路上再添創新引擎。
雙鶴湖科創走廊:一條「黃金走廊」的使命
「雙鶴湖科創走廊」是鄭州航空港重點打造的城市黃金軸線,規劃東西長20公里,輻射面積200餘平方公里,自西向東串聯中原醫學科學城、大都市中央公園、先進製造業集聚區、國際陸港等四大功能區,是鄭州航空港營造國際一流科創生態的重要載體。

而本次簽約的「環鄭大科創圈」,正是位於「雙鶴湖科創走廊」的「鶴首」位置——即鄭州大學新校區所在區域。這裏將成為創新策源的「源頭活水」,推動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助力「雙鶴湖」成為項目落地、產業集聚的「黃金走廊」。
一場「雙向奔赴」:港區所需即鄭大所長鄭大所缺即港區所擁
鄭州航空港的優勢在於其作為全國唯一由國務院批准設立的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擁有「特區體制+樞紐交通+開放高地」的疊加優勢。2024年港區GDP增長13%,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0%,正在構建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的「4+3+3」現代化產業體系,亟需高校的智力支撐和科技成果轉化助力。
鄭州大學作為國家「211工程」、「雙一流」建設高校,擁有7.63萬名在校生、近200萬校友規模,以及化學、材料、臨床醫學等3個世界一流學科和19個ESI前1%學科。學校在科研攻關、人才培養、成果轉化方面基礎雄厚,但亟需產業場景和轉化平台實現「從書架到貨架」的跨越。

鄭州大學黨委書記李成偉表示,雙方優勢互補,合作協議的簽署標誌着校地合作邁入了協同創新、共謀發展的新階段,將有力推動學校的科研資源與港區產業布局精準對接,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雙向賦能,齊心協力打造校地合作典範。
下一步,雙方將共同瞄準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開展深度合作,形成「政產學研金服用」融通發展新局面。
一次多維度、深化合作:致力打造校地合作典範
根據協議,雙方將在多個層面推進合作。
在校區建設上,雙方將加快推進鄭州大學新校區二期醫工交叉平台建設,搭建產學研合作平台推動醫學成果轉化,一體化布局醫學教學、科研、醫療服務綜合體,打造醫學教育特質鮮明的綜合醫院,支撐中原醫學科學城發展。
產業發展領域,依託鄭州大學相關學院與省醫學科學院等聯動,融入鄭州航空港生物醫藥化工產業發展。聚焦關鍵領域,實施「雙聘制」引進頂尖團隊和人才,建立聯合實驗室與檢測中心,共建健康大數據與智能醫學研發中心和臨床研究中心,打造生物醫藥創新高地。

國際化合作進程中,推動鄭州大學國際校區建設,在鄭州航空港打造「產教研」一體的國際化辦學示範園區,引進國外優質資源並建設科研平台,聚焦重點領域引進海外高校共建國際聯合實驗室。
人才培養方面,依託合作項目設立學生實習實訓基地,開展創新創業課程與實踐訓練,按企業需求設置論文選題,形成人才成長通道。探索「人才雙聘雙引機制」,鄭大選派教授任企業科技副總,企業選派骨幹任鄭大「產業導師」,促進雙向科研與教學交流。
「我們將通過政策協同、人才共育、生態共建,讓鄭大的科研成果在雙鶴湖『開花結果』,讓雙鶴湖的產業需求反哺鄭大學科建設,共同打造中部創新高地!」鄭州航空港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說。
四大平台揭牌,打通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
儀式現場,四大平台揭牌亮相,聚焦中試轉化、產業協同、數據賦能等關鍵環節。
抗疲勞製造產業技術研究院由鄭州大學聯合中國航發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等單位共建,已入駐河南航投航空製造產業園,聚焦航空發動機、高鐵等關鍵部件研發。
鄭州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創新中心將打造概念驗證、中試熟化、孵化加速一體化平台;
健康大數據與智能醫學研發中心依託鄭大附屬醫院數據資源與河南空港數字公司合作,推動醫療AI全鏈條突破;

小分子藥物中試基地着力解決科技成果「轉化難」問題,推動研發成果走向產業化。
鄭州大學小分子藥物中試基地主任吳俊良指出:「中試實驗是創新成果到產業轉化最關鍵的一步。我們成立中試基地,就是要讓更多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
鄭州大學學術副校長楊天若則表示:「鄭州航空港提供的算力平台、實驗室空間讓我們能『拎包入住』,極大助力學科發展和學生培養。」
最後,簽約筆落下、牌子揭起,這場「雙向奔赴」的合作正式達成,鄭州航空港區與鄭州大學攜手共進,譜寫「全國研發、港區轉化」的嶄新篇章,為中原崛起注入強勁動能。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