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 毛麗娟)普華永道與香港大學經管學院高管教育在深圳共同舉辦擁抱東盟新機遇及東盟最新投資環境分享會。雙方在分享會上聯合發布了《理性決策 信心上揚——中國企業在東盟投資調研》報告,揭示了中國企業在東盟地區的發展現狀、機遇和挑戰、期望及未來商業計劃。調研顯示,東盟主要經濟體如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已成為中資企業的熱門投資地。東盟經濟增長迅速,市場前景廣闊,且擁有較低的土地和勞動力成本,正不斷吸引中國投資者。擴大市場、降低生產成本和多元化供應鏈成為他們的主要投資目的。此外,多數中資企業盈利情況較好,對投資表示滿意,未來計劃增加在東盟的投資。
香港大學協理副校長(環球事務)、港大經管學院副院長(對外關係)鄧希煒教授表示:「東盟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一直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重要目的地。隨着《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深入推進以及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的全面落實,雙方在貿易、投資、科技、人文等領域的合作不斷深化,為企業跨境經營提供了更廣闊的舞台和更堅實的制度保障。本次由普華永道與香港大學經管學院高管教育共同完成的《中國企業在東盟投資調研》報告希望推動更多高質量、有深度的跨境投資與區域合作研究,為更多企業提供啟發與助力,共同譜寫中國企業與東盟合作的新篇章。」
普華永道中國全球跨境服務主管合夥人蔡凌表示:「這是今年普華永道中國繼發布《中資企業信心提升穩健深耕中東市場》之後的第二份企業『出海』信心調研報告,也是普華永道『出海』系列研究中的重要子報告。東盟是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大洋洲和亞洲的交通要道,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核心節點。自1991年開啟對話進程以來,中國和東盟雙邊經貿合作不斷深化,投資東盟日益成為中國投資者拓展市場、培育跨國經營能力的戰略選擇。中國企業不斷深耕東盟市場,也為其完善產業鏈、實現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中資企業盈利情況較好 東盟市場重要性凸顯

在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加速重構的大背景下,東盟憑藉獨特的區位優勢和政策紅利,正成為中資企業出海的重要目的地。普華永道於2025年7-8月對在東盟經營的中資企業展開深度調研,共有30家企業參與調研,其中製造業佔三分之二,其他行業涵蓋交通運輸、金融、能源與化工、農業、建築、批發零售等。總體調研結果顯示,印尼、馬來西亞和泰國是前三大投資目的地,分別有67%、47%和40%的受訪企業在此經營。此外,超六成的企業實現盈利,八成企業對投資表示滿意。
聚焦中資製造企業,其出海東盟的目的較為多元,擴大市場、降低生產成本以及降低貿易摩擦帶來的不確定性均為其重要考量。在投資方式上,95%的中資製造企業以自主投資或獨資形式進入東盟市場,35%的企業選擇合資合作的形式。三成的受訪企業選擇多種形式結合的模式。
成本和市場因素吸引投資者 政策因素成最主要挑戰
總體調研結果顯示,經濟增長迅速且市場前景廣闊(73%)、生產和經營成本低(57%)和產品容易進入其他市場(47%)是受訪企業認可的東盟主要優勢。在投資風險方面,政策的穩定性(80%)是企業目前面臨的最大風險,企業對政府審批程序複雜和經營成本上升也有所擔憂。在運營管理方面,人才的招聘與管理是受訪企業選擇的首要挑戰,佔73%。其次為海外供應鏈管理和產品與服務的成本管理,均為53%。在投資東盟的中、後期,對法律法規了解不足(70%)和國際化經營與管理經驗不足(60%)則為主要難點。
營商環境改善 超八成企業計劃增加投資
超七成的中資製造受訪企業認為其所在東盟國家的營商環境較兩年前有所改善,其中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向好趨勢明顯。超八成中資製造企業計劃在未來三年內對東盟增加投資,這表明中國企業對東盟的投資信心保持高位。總體而言,中資企業在投資東盟時廣泛期待包括人才、稅收、跨境資金流動等一系列的支持政策:增強營商政策的穩定性與透明度(80%)與提高政府機構的辦事效率(70%)是企業認為有利於吸引外資的兩大措施。企業對稅務優惠政策(63%)、給予外資同等待遇(40%)和提高政府政策諮詢的便利性(40%)等方面也較為期待。
普華永道中國南部稅務市場主管合夥人王舜宜指出:「隨着東盟各國營商環境的持續改善,其對外國投資者的吸引力顯著提升。東盟多國都對製造及研發活動以及成立區域總部提供不同的稅收優惠,而且各國與歐美的關貿協定網絡和來源地認定都不盡相同,投資者在選址時候宜做好調研和可行性評估,在充分把握稅務機遇的同時管理好稅務和其他方面的風險。希望報告能以可落地的洞察賦能企業戰略決策,助力中資企業自信、高效地開拓東盟市場。」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