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小哲
颱風「樺加沙」挾強風、越堤浪與風暴潮襲港,沿岸低窪地區水浸之勢,無疑是對香港極端天氣應對體系的一次實戰檢驗。而從應對到善後的全過程來看,特區政府這次處置既體現了未雨綢繆的籌劃智慧,也展現了快速響應的執行能力,為城市應對自然風險積累了寶貴經驗。
應對極端天氣,「提前部署」向來是關鍵先手。由政務司司長陳國基領導的督導委員會,在颱風來臨前搭建起統籌協調的核心框架,將各政府部門的力量整合起來,避免了分散作戰的短板。民政事務總署及各區民政事務處協調相關部門和機構加強防備,動員區議員、地區「三會」委員及關愛隊提醒並關注惡劣天氣對區內居民的影響,並提供有效應對措施。此次「一盤棋」式的布局,不僅讓防禦措施能精準覆蓋風險點,更讓資源調配、信息傳遞更高效,從源頭上為減低市民受影響程度築起了第一道防線。眾所周知,在颶風這樣的極端天氣面前,任何環節的遲滯或疏漏都可能放大災害影響,而此次充分的準備,恰恰守住了「少損失、保安全」的底線。
風暴漸遠之時,「安全優先、迅速復常」的善後思路同樣值得肯定。各政府部門並未因災情緩解而鬆懈,反而在確保人員安全的前提下提早行動,從清理路障、排查設施到恢復交通、保障民生,每一項工作都緊扣「讓市面盡快回歸正軌」的目標。民政事務總署及各區民政處繼續協調其他部門和機構作出支援,區議員、地區「三會」委員及關愛隊為受嚴重水浸影響的獨老和雙老住戶和受到颱風影響的市民提供各類幫助。對市民而言,災後生活的快速復常,不僅是出行、就業的便利,更是對城市安全感的重拾;對社會而言,高效實用的善後節奏,能最大限度降低災害對經濟社會運行的影響,體現了以民為本的治理溫度。
當然,面對越來越頻發的極端天氣,城市應對體系永遠有優化的空間。但此次「樺加沙」襲港的應對與善後,已然展現了香港在風險治理中「統籌有力、行動迅速」的特點。此次應對有方的經驗沉澱,必將成為日後抵禦更多各類挑戰的堅實基礎,也讓市民對政府的應急和施政能力增加了信任與安心。
(作者為重慶市政協委員、就是敢言常務副主席、香港重慶總會秘書長)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