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麗多彩的紡織服飾,是中華傳統文化與藝術的重要象徵。本系列訪談以三個篇章—收藏、傳承、保育復興,期望能在歷史長河中,追索出一針一線的來處、現況與前路。
透過老外收藏家對中國紡織品的鍾愛,香港文匯報記者深深感受到那份超越文化、對「美」與「藝」的追求。他將半生珍藏捐出,將個人驚豔化為公共財產,更是讓歷史被更多人看見、理解、再創的關鍵。透過長衫與花帶匠人師徒的指尖記憶,記者則看到了「讓手藝活下去」的生命力,其純樸與專注,突顯出傳統技藝於現代社會的價值。
在大學的知識殿堂,學者致力跨越學科邊界,讓脆弱絲紡文物得到保護,將失傳技術復興。由此,科技成為歷史的同路人,傳統在當代獲得新生命。
輕柔順滑的紡織物,承載着歷史重量。在香港這個中外藝術文化交流中心,有着連結中外與古今的獨特位置,藉着述說此處有關收藏、傳承與保育復興的故事,讓我們不只「見衣」,更能「讀文明」;從織房到實驗室平台,從師徒課桌到博物館展示,一件件衣物回到人群,一種種技藝導向未來。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