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心繫民生推新策  改革治理穩信心

2025-09-24 20:18:14 來論

潘景和  廣西自治區政協委員  油尖旺區議員

行政長官李家超日前發表的施政報告,直面三大課題,包括經濟轉型壓力、人口與社會流動,以及制度改革、信心構建,其施政成敗關鍵,在於能否量化指標、設定明確時間表與公開問責機制,將藍圖轉化為市民可感的實際成果。

在經濟布局上,產業多元化不應止於宣示。創科、專業服務、文體旅遊、醫療健康、綠色經濟須設指標,例如區域總部數目、科研轉化率、創科留港比例與高增值職位增長,並以季度公開進度替代一次性包裝。引才也要留才,住屋、教育、醫療體驗與專業互認要同步提升;育才需擴大產學合作與職專教育,讓青年看到上流通道而非天花板。中小企方面,融資擔保、數碼轉型與拓市支援要簡化流程、縮短撥款周期,避免行政成本吞噬效能。

民生與房屋是試金石。加快供應需處理節點:短中期靠「簡約公屋」、過渡房屋與活化空置;中長期以程序整合、電子化審批與項目管控提速,並就造價與進度設問責機制;社區配套必須同步,否則只見居所、不見生活。應制定「簡樸房」最小面積、優化租務規管,以舊樓更新與「一拆二建」配合執法與資金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報告把「城中學舍計劃」大幅擴展,提出增加學生宿舍供應,並以「拆牆鬆綁」作為抓手,免卻改劃手續、保留過剩地積比,且由即日起,拆卸原有商廈(包括酒店)後重建的全新學生宿舍亦可受惠於計劃。此舉具三重意義。其一,直擊宿位短缺痛點,有助吸引與留住境內外學生與年輕研究人員,補強人才生態鏈;其二,為市區舊商廈與過剩酒店提供再利用出路,在周期調整期釋放資產效率;其三,通過免改劃與保留地積比,顯示特區政府願意以規管鬆綁換取社會效益,縮短項目落地時間。然而,要防止市場扭曲與質量滑坡,宜加入幾項護欄:對受惠項目設定宿位最低配額與建築質素標準;公開審批時限與流程;引入租金與可負擔性監測;並與大學及自資院校建立協議,確保宿位分配透明。此外,周邊社區承載力亦需評估,賦以適當的交通與零售配套,避免擠擁。

人口與勞動力政策宜由「補缺口」走向「增動能」。除輸入人手,還要提高婦女與長者勞動參與率,靠彈性工時、托育支援與再培訓落地;醫療與長護社區化,方能減輕家庭負擔。教育層面,STEM、AI、金融科技與兩文三語能力須與產業需求對接;科研轉化可用配對基金與知識產權機制吸引企業共投,並與新增宿舍政策聯動,形成「學研住行」一體化人才生態。

治理改革不能淪為結構改名,而應聚焦流程再造。特區政府宜出台一站式建築審批、時限與批准程序;政策影響評估與成本效益要標準化並公開數據;建立公務員績效與風險承擔機制,扭轉「寧不出事」文化;打通跨部門數據,終結資訊孤島。財政上要平衡逆周期與可持續,為大型承擔制定中長期融資與回報路徑。

區域與國際定位需要制度可信度作後盾。在大灣區合作方面,特區政府應推出可量度的便利清單,如專業互認、數據跨境與合規安排。

國際信心來自規管與稅制的穩定、可預期,以及人才資金自由流動。特區政府可重啟針對性路演,吸引國際會議與學術文化交流活動在港舉行。

民心建設見之於細節:診症輪候、基層醫療覆蓋、精神健康、長者照護、殘障支援與兒童貧窮治理,均需指標與時間表。特區政府宜以數據講故事、以案例示效,並坦誠披露失誤與修正,提升公信力。

施政報告抓住脈絡,且在學生宿舍供應與規管鬆綁上釋出務實信號。若可以透過KPI、時間表與公開數據串聯跨部門協作,並為「城中學舍」設立透明護欄與社區配套評估,香港將有望在經濟結構、社會保障與國際定位上為國際社會建立信心,讓社會看見特區政府施政「講得到、做得到、量得到」。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