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王蒙、邱華棟、畢飛宇、麥家都來了!粵港澳大灣區文學高質量發展論壇舉辦

2025-09-24 18:07:12 神州

9月23日,粵港澳大灣區文學高質量發展論壇在廣州舉行。論壇以「新時代文學的新大眾表達」主題,由廣東省作家協會(以下簡稱「廣東省作協」)主辦。

作為第五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周的重磅活動,論壇邀請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長王蒙,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邱華棟,中國作協副主席、江蘇省作協主席畢飛宇,中國作協副主席、花城文學院聯席院長麥家,廣西作協主席、廣西民族大學教授東西,上海市作協主席孫甘露等文壇名家,共同探索在數字時代與社會轉型背景下,文學如何突破傳統傳播邊界,以更為鮮活的形式融入大眾生活。

粵港澳「三向奔赴」 繪好灣區同心圓

廣東省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向欣表示,廣東省作協倡導實施文匯灣區工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加強粵港澳三地文學設施聯通合作,持續依託「文學+科技」的融合,促進文學內容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加快形成文學新質生產力,讓文學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向欣。

向欣建議,接下來要逐步建立符合時代要求和文學創造規律的制度體系,樹立大文學觀,打造更多具有中國特色,灣區氣派的扛鼎之作。「我們要發揮三地文源深、文脈廣、文氣足、文產強的優勢,培育新興文學業態,探索破圈跨界之道。」

「香港文學的新大眾表達必須堅守人文精神的內核。」香港作家聯會永遠名譽會長江揚談到,香港文學最為打動人的,始終是對人的深切關懷和對城市的複雜情感。「新時代為香港文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它不必再困於雅俗或中西的二元爭論,而是可以大膽地擁抱新科技,深入大眾,在融合與創新中開闢全新的表達疆域。」

江揚。

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中葡文化交流專委會副主任、詩人、翻譯家姚風介紹,澳門作家素來以文學形式來塑造和表達澳門,體現了中華文化和多元文化互為融合的歷史過程,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跨文化場域與澳門文學中西文化交融的特質。「我們要建立大灣區文學恒常聯動機制,在日常中互通有無,看見彼此,這樣才能讓我們作家真切感受到自己是中國文學,更是大灣區文學的建設者。」他說。

姚風。

名家薈萃 建言大灣區文學高質量發展

如今,粵港澳大灣區與舊金山灣、紐約灣、東京灣並稱為世界四大灣區。這些年來,廣東省作協牽頭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聯盟,始終聚焦文學精品創作,催生了新南方寫作、新大眾文藝創作等現象,形成了粵港澳大灣區作家群一系列優秀作家的作品,摘取了國家級的文學獎項,展現出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相稱的文學氣象。

邱華棟坦言,粵港澳大灣區歷來是文學創作的「聚寶盆」,創造資源源源不斷,取之不竭。「在文學創作中,『寫什麼』固然重要,『怎麼寫』也很重要,『寫哪裏』更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課題,我們要書寫粵港澳大灣區,這片土地理應成為當代中國最重要的文學地標之一。」

邱華棟。

王蒙表示,文學是心靈和思維的藝術。新大眾文藝要求文學把生活「心靈化」,在生活的記憶和經驗當中有所創造。畢飛宇認為,要將廣東作家放在中國文學版圖底下去看,「重視嶺南區域文化固然很好,我們要為那些書寫廣東區域文化的作家們喝彩。但與此同時,也別忘了,有些作家的心更野,筆墨更狂放,他們在關注區域文化之外,也更願意擁有全球性、全國性視野,這也是值得肯定的。」

王蒙。

麥家則表示,每一個寫作者都可能是競技者,為人類的心靈目標摸高、跳躍、扛重,不斷地把自己的內心撐大、照亮。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作家是一個開拓者。「作家不要妄自菲薄,我們的存在、閱讀、寫作都是有意義的。如果說人類沒有人文意識,不會體驗什麼叫幸福,即使強大到上可入天,下可入海,但如果沒有情感,這樣的強者,不做也罷。」

在粵港澳大灣區文學高質量發展論壇舉辦之時,由中國作家協會、廣東省作家協會指導,中國現代文學館、廣東文學館主辦的「三紅一創、青山保林」紅色經典展同步在廣東文學館開幕。這場展覽通過「信念濃縮成字,時代匯聚成書」的理念,以文學的方式回顧激情燃燒的歲月,以中國故事彰顯中國精神。據悉,展覽將持續至2026年2月。

「三紅一創、青山保林」紅色經典展。

此外,本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周陸續推出「文心相照·嶺南與江南的對話」作家對談直播、「文學名家之夜」著名作家講座、起筆珠江「名社、名刊、名編」筆會、科幻舞台劇《中國軌道號·春》演出、「灣區之上的南方再造」詩歌之夜等十餘場活動,並發布15項廣東重點文學項目。

(來源:南方+)

責任編輯: 趙霁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