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來論│提升治理能力 迎戰極端天氣

2025-09-24 17:31:59 來論

文/黃冰芬

十號風球下,香港市民靜守家中,而無數無名英雄正逆風前行,以專業與汗水守護着這座城市的每一道防線。

9月24日凌晨2時40分,超強颱風「樺加沙」呼嘯而至。天文台發出十號颶風信號,其威力被形容為今年「風王」,堪比2017年「天鴿」和2018年「山竹」。颱風最接近香港時,在本港以南約100公里處掠過,帶來顯著風暴潮。筆者所在的沙田區,沿岸水位上升至海圖基準面4米。11個小時後,颱風西移,風勢漸緩,雲層漸薄,最艱難的時刻正逐漸過去。

面對「樺加沙」可能帶來的嚴峻挑戰,特區政府的提前預警與周密部署,讓市民在風雨中多了一份從容與安心。事實再次證明,雖然天災難以戰勝,但科學的人為準備與高效的應對,可以有效抵禦風險、減少損失。

政府超前部署 增強全城應對信心

政府的「超前部署」不是口號,體現在預警機制、資源調配、部門協調等制度設計與執行細節的行動中。行政長官李家超早在颱風來臨前便指示保安局提早啟動緊急事故監察及支援中心,並連續兩日視察各部門應對措施,動員全社會「齊心應對這次超強颱風襲港可能帶來的危機與風險」。這種自上而下的統籌指揮,提升了全城應對天災的信心。

看各部門的協同作戰,專業高效:保安局統籌應變部署,通過記者會向市民詳解防範措施;渠務署引入強力排水機械人,在低洼地區搭建臨時工程、加裝防水閘;康文署加強樹木巡查;教育局果斷宣布停課兩天;運輸署協調港鐵調整服務,各環節緊密銜接。截至颱風影響加劇前,各區民政處開放臨時庇護中心;1823電話中心及各部門熱線24小時待命。風暴來臨前,超市貨架暫空、街道異常安靜,這份「空」與「靜」的背後,說明準備充分帶來的城市應對危機的成熟和信心。

「樺加沙」襲港期間,市民通過網絡與媒體密切關注風暴動態。屏幕另一端是消防人員頂風清理塌樹、警務人員勸阻觀浪市民、醫護人員堅守崗位、保安人員連續加班16個小時。這些行動與政府部署形成合力,讓這次應對沒有出現手忙腳亂的窘境。

城市治理水平與復原力續升

天文台宣布,十號風球除下,八號信號也維持至晚間。然而筆者手機的群組中已不時收到朋友通報各區情況,地區的群組中,議員、關愛隊成員也自發記錄災情,部分政府前線部門同事也早早返崗待命。這種自覺的協作團結與擔當,令人感動。從2018年「山竹」襲港後的全城癱瘓,到如今應對「樺加沙」的有條不紊,香港城市治理能力的提升有目共睹。

香港地處沿海,近年來颱風強度、滯留頻率與持續時間均有上升趨勢,極端天氣漸成常態。經歷多次超級颶風的威脅,相信社會各界也逐漸意識到,抗災不是一場臨時戰鬥,而需要成為長期守護。特區政府於今年7月成立「應對極端天氣督導委員會」,展現出對氣候趨勢的清醒認識與按制度性應對的決心。而市民也明白不能被動應付極端天氣的挑戰,必須主動防護。除了支持政府加大基建投入、增強沿海抗禦颶風的能力、升級排水蓄洪系統等舉措,市民也可配合政府安排,更自覺參與綠化保護、節能減排,為築牢生態屏障出一分力。

隨着「樺加沙」逐漸遠離,香港的復原工作也即將展開。機場、高鐵、港鐵等關鍵設施陸續恢復運作,街道上亦湧現齊心清理的身影,推動社會儘快復常。這座城市的驚人復原力,源於城市治理的進步,更源於社會上下一心、風雨同舟的精神內核。

極端天氣或許會更頻繁,但願我們彼此守住這份團結互助的精神,相信香港必能一次又一次克服困難,從容面對未來任何考驗。

(作者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香港再出發大聯盟總主任)

責任編輯: 趙霁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