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凌雲之上 振動長春的未來之翼

2025-09-24 16:48:40 神州
長春航展現場,飛行員在駕駛艙招手致意。(記者林凱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 林凱)戰鷹呼嘯而過,卻在觀眾心中種下了對這座北方城市的好奇與嚮往。

為期五天的2025年空軍航空開放活動和長春航空展於9月23日落下帷幕,此次長春航展總觀展人數達99.6萬人次,創下歷年新高。這場藍天盛會不僅展示了我國航空事業的輝煌成就,更成為外地人重新認識長春的一扇窗口。

曾經,長春在很多人印象中只是「東北老工業基地」;如今,通過航展這張閃亮名片,人們發現了一座融合歷史底蘊與科技創新的活力之城。

航空盛宴 帶動全城狂歡

長春巧妙地將航空展與城市文旅深度融合,打破單一展會邊界。航展期間,整個城市變成了一個巨大的「航空主題公園」。

航博城作為主會場上演航空表演和音樂會,新民大街化身航空主題街區,展示百年航空史。就連54路有軌電車也變身「移動博物館」,成為城市中一道流動的風景線。

從航博城主題藝術快閃到新民大街航天主題街區,從長春市動植物公園到長影世紀城、凈月潭等,同步推出了逐夢航天樂享遊、航空狂歡季等活動,整座城市都融入了航空元素,並推出延時閉館、多語種講解等暖心服務。

「在長春,航空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全民參與的節日。」當地文化學者評價道,這種全城聯動模式讓遊客有更豐富、更深入的城市體驗。

來自上海的大學生李雯表示:「我原本只是來看航展的,結果被長春的文化活動吸引住了。白天看飛行表演,晚上參加主題活動,這種多元化的體驗太棒了。」

本次航展還特別注重互動體驗,設置了模擬飛行、VR跳傘等沉浸式體驗項目。在航空文化展示中心,六大展館裏滿是熱氣騰騰的生活氣息。科普研學館裏,孩子們戴着VR眼鏡體驗模擬飛行,一旁的航空模型製作區,志願者手把手教孩子們拼裝戰機模型。

這些互動活動讓航空知識變得生動有趣,激發了青少年對航空事業的興趣。

遊客體驗「南天門計劃」白帝乙型戰機。(記者林凱攝)

從航展延伸 發現城市多元魅力

借航展的契機,許多外地遊客發現了長春更多元的魅力。

歷史街區新民大街經過18個月修繕後,正式對外開放。這裏引入了多家商業品牌,設立了長春歷史文化博物館。

「走進偽滿皇宮博物院、長影舊址博物館和長春歷史文化博物館,我感受到了長春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一位來自廣東的遊客在社交媒體上分享道,「而凈月潭國家森林公園的自然風光,更是讓人心曠神怡。」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新民大街已納入「長春歷史文化遊」精品線路,串聯起了偽滿皇宮博物院、長影舊址博物館等景點。

長春與我國航空事業的血脈聯絡深遠。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航空大學坐落於城市中心,其前身為1946年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航空學校——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即廣為人知的「東北老航校」。這裏培養了大批航空人才,更走出了楊利偉、翟志剛等航天英雄。

除了歷史文化遺產,長春在航空航天產業領域的實力同樣令人矚目。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吉林一號」衛星星座由117顆在軌衛星組成,該公司的亞米級商業遙感衛星星座處於行業領先地位。

長春通視光電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光電吊艙,能夠靈活適配我國當前主流的各類飛行器。這些高科技企業展示了長春在航空航天產業方面的雄厚實力。

「作為一名航空愛好者,來長春看航展是圓夢之旅。」來自成都的工程師張先生激動地分享了他的發現,「但最讓我震撼的,是深入了解了『東北老航校』的歷史。站在空軍航空大學的舊址,你能想像在那麼艱苦的年代,先驅們是如何篳路藍縷開創事業的。這種精神血脈,今天在長光衛星這樣的企業身上得到了延續。」

他興致勃勃地談起「吉林一號」星座:「從為國家培養航天員,到如今商業遙感衛星星座領跑行業,長春的航空航天產業完成了一次漂亮的『軍民融合』升級。航展上看到的不僅是飛機表演,更是這座城市從歷史深處走來,始終站在科技前沿的硬核實力。這種感覺,比看單純的飛行表演更燃、更深刻。」

通過這些來自外地遊客的深度觀察,長春的形象愈發清晰:它是一座將輝煌歷史、堅實工業根基與綠色生態未來編織在一起的城市,其多元魅力正藉由航展等國際性窗口,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

航展效應 助推城市產業升級

航展不僅是視覺盛宴,更是推動城市產業升級的重要契機。航空工業、中國航發、長光衛星等200餘家參展單位百花齊放。

航展期間同步舉辦的長春市航空航天產業推介會,來長春參觀長春航空展重點企業、科研院所、高校代表以及本地航空航天產業代表等近百人參加會議,共同研討搶抓歷史新機遇,開拓航空航天產業廣闊新藍海。長春正以航展為契機,推動航空航天產業與汽車、裝備製造等傳統產業融合,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

這種「航展+」模式正在產生積極的協同效應。

作為全國首批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試點城市,長春去年發布《長春市推動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6年)》,提出打造東北低空經濟中心。

長春市副市長魯月表示,長春國際航空博覽城的建設有力推動了城市西部區域振興發展。隨着航展影響力擴大、相關企業項目落位、文旅內容豐富,航博城將成為新的增長極和新質生產力集聚區。

從星光熠熠的電影節到震撼人心的航空展,長春正以多元而自信的姿態,向世界展示這座工業重鎮煥發出的全新活力與文化魅力。

航展的熱度正迅速轉化為產業落地的「加速度」。一家從深圳前來參展的企業負責人決定留下:「長春有深厚的航空航天底蘊、豐富的空域資源以及明確的政策支持,這裏非常適合作為我們開拓北方乃至東北亞市場的基地。航展後,我們已經與本地企業進行了一次實質性洽談。」從農業植保、物流配送到城市管理,低空應用的廣闊前景正在為這座傳統工業城市描繪出嶄新的天際線。

運-20A貨艙向公眾開放。(記者林凱攝)

航展引流 從「流量」到「留量」的轉變

長春通過航展吸引全國目光的同時,更致力於將短期「流量」轉化為長期「留量」。

這種轉變需要城市服務的溫情護航。航展現場,機場、火車站及航展核心區的長春文旅服務驛站內,航空主題打卡裝置吸引着遊客駐足。身着志願服的工作人員穿梭在交通樞紐、停車場與展館間,在細節處提供貼心幫助。

相關部門同步開展文旅市場專項治理,及時響應遊客訴求,讓觀展體驗既有「科技感」更有「安全感」。

在自媒體平台,網友們對長春航展的評價呈現出豐富多元的視角。

「1.5元一瓶的礦泉水,怎麼比我家樓下還便宜?」

「交通吞吐量很強,幾百米長的大隊,結果10分鐘就排上車了。」

「1285個衞生間全都乾乾淨淨,門把手壞了馬上就修。」

「2027年,我們還要再見。」

遊客的反饋是城市形象最真實的試金石。這些發自內心的分享,比任何官方宣傳都更有說服力。

文旅融合的深度不僅體現在服務上,更體現在產業協同發展中。長春以本屆航展為契機,正加快推進長春國際航空博覽城建設,推動航空產業與現代文旅、低空經濟等產業深度融合。

從新民大街的歷史文化街區到國際航空博覽城,從長影舊址博物館到一汽汽車博物館,長春的文化脈絡不斷延伸,展現出多元文化共生的城市生態。

責任編輯: 趙霁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