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物環境衞生署發言人表示,今年首3個月,食安中心接獲一宗有關進食預製食品後感到不適的投訴,中心並已作出跟進。預製食品種類繁多,食安中心已就部分類別,例如即食食品、盆菜、「兩餸飯」及需要冷卻及加熱的熟食製品作出安全指引,供業界參考及應用。
食安中心2024年共檢測約66,900個樣本,當中110個樣本未能通過檢測,整體合格率為99.8%。未能通過檢測的樣本主要包括被驗出金屬雜質、除害劑殘餘、防腐劑、獸藥殘餘等不符合相關規定,衞生指標及致病原不符合相關安全標準,或預先包裝食品未有標示致敏物等。食安中心已就這些樣本採取適當的跟進行動。
飲食業:不宜一刀切將預製菜妖魔化
新光酒樓集團常務董事總經理胡珠認為,公眾不宜一刀切將預製菜妖魔化,一些菜式自古至今,都不能新鮮即製,例如涼瓜炆排骨必須隔夜做好,排骨才會鬆軟入味,至於梅菜扣肉的主要材料,例如芋頭或粉葛,也要隔夜製作才能變得鬆化,而且沒有渣。不過,蝦餃、燒賣等點心相對「嬌嫩」,新鮮製造才會好吃,甚至有點心師傅每天早上4時便開始製作。
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表示,預製菜多年前已在香港盛行,酒樓及快餐店等食肆,也會使用預製菜式,而且新冠疫情嚴重打擊餐飲業生意,加速了預製菜的發展。他解釋:「疫情期間餐廳生意大減,請唔起廚師,為了維持生計,便會向預製菜工廠取貨減輕開支,不再招聘大量人手幫忙,如果採用預製菜,能夠減輕一筆很大的開支,這也受到一些食店的歡迎。」
他指出,預製菜更多是涉及定義及規範化的問題,不能一律禁用。因為從廣義上罐頭、醃菜、醃肉也是預製菜,加上有些食物的風味來自預製,例如豬腳薑、打冷凍蟹等,不能禁用。所以香港必須效法內地,更細化規定預製菜的定義邊界,監管採用的添加物、化學物、食用限期。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