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鄧飛
《禮記·學記》有言:「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教育自古被視為立國之本。香港作為國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擁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新一份《施政報告》再度把教育置於戰略高度,特別提出為北部都會區「提速提效」,勾畫出「北都大學城」與「國際教育樞紐」的藍圖。這既呼應二十屆三中全會所定下「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的方向,也是香港能否吸引與留住人才的關鍵一步。
回顧背景,國際人才競爭日趨激烈,新加坡、深圳等地以優惠政策積極爭奪學生與科研人員,使到香港龐大壓力。考慮到本地出生人口持續下降,專上教育若只依靠本地生源,難免面對收生不足與學科發展受限。推動「留學香港」、擴大非本地生比例,已成為維持教育與城市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今次《施政報告》的突破之一,是把資助專上院校的非本地生自費比例上限由40%增至50%,研究院課程自資超額上限亦由100%升至120%。不但能吸引更多內地及海外優秀學子來港,也在不影響15,000個本地學額的前提下,為院校帶來更多彈性,補充多元文化與科研動能,化解社會對本地生利益受損的疑慮。
然而,單純「開門迎客」並不足以令香港成為真正的國際教育樞紐。最大挑戰仍在於配套是否到位。學生宿舍長期供不應求,外地生來港首要顧慮往往是住宿問題。雖然政府推出「城中學舍計劃」,容許商廈或酒店改裝為宿舍,甚至保留過剩地積比以鼓勵興建,但政策能否快速落實並提供足夠床位,仍有待觀察。若住宿問題無法解決,招生額再多也可能淪為「紙上談兵」。
推廣「留學香港」品牌同樣需要整體戰略。《施政報告》建議成立「留學香港專班」,並預留4,000萬元資助八大加強海外招生,方向無疑正確。不詔,高等教育不僅限於八大,自資院校同樣承擔培養人才的重要責任。若推廣只集中於八大,難免削弱香港教育的多元形象。政府應讓自資院校一同參與,並檢視現行招生限制,讓應科大等具潛力的院校在拓展內地與海外市場時能更有作為。
課程認受性亦是關鍵,《施政報告》提出推廣香港中學文憑試(DSE)的國際認可,目前已獲全球逾1,100所高校承認。然而,部分海外高校雖接受DSE,卻未有清晰的分數要求,令學生難以掌握升學門檻。若能提升資訊透明度,凸顯DSE的價值,香港不僅能吸引更多非本地學生,亦能進一步鞏固作為海外升學「跳板」的地位。
教育國際化更需「引進來」與「走出去」並重。直資學校獲允許增加非本地生比例,方向值得肯定,但國際招生成本高昂,學校難以單打獨鬥。政府若能在教育展、文化交流活動中設立「香港專區」,協助學校共同推廣,便能在中小學階段提前建立「留學香港」品牌,提升香港教育的能見度,並讓更多海外學生認識香港教育的特色與優勢。
《大學》開篇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教育是百年大計,香港正處於教育國際化與轉型的關鍵期。如何在北都區藍圖下把「明德」與「至善」落實於制度與實踐,將決定香港能否由「教育城市」躍升為「教育樞紐」。只要能克服挑戰、補足短板,香港完全有條件在全球教育競爭中重拾優勢,為國家輸送更多愛國愛港、具國際視野的人才,也為自身未來發展奠定深厚基礎。
(作者為立法會議員、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教聯會副會長)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