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特區立法會發表其任期內第四份施政報告,主題為「深化改革 心繫民生 發揮優勢 同創未來」。
據深圳商報9月21日報道,今年的施政報告內容圍繞經濟和民生兩大主軸,其中多次提及與深港合作相關信息,並就加快發展北部都會區、機制規則銜接、要素流通等內容提出具體措施。

簡化流程拆牆鬆綁
「北都與深圳接壤,面積和未來人口約佔香港三分之一,是香港的戰略發展區域,具有巨大經濟價值和發展潛力,能創造大量職位和提升生產力。雖然政府過去3年已加快建設,但北都幅員廣闊,所需資源投資龐大,我一直為此心急如焚。」李家超表示,為加快發展北部都會區,將成立由他領導的「北都發展委員會」,簡化行政流程,拆牆鬆綁,以新思維採納不同地方的建造方法、材料和裝備等,達致既安全又省錢省時的目標,並為加快北都發展訂立專項法例。
為配合北都發展,古洞站和洪水橋站的工程正全速進行,將分別於2027年和2030年竣工。政府已與港鐵公司簽訂第一部分項目協議,以新思維合併北環線主線和支線同步推展,目標是2034年或之前同步開通。跨境鐵路項目將打通港深兩地的地鐵網絡,大幅提升大灣區基建互聯互通,增強產業進駐信心。特區政府正全力推動港深西部鐵路(洪水橋至前海),並已就項目香港段邀請承建商及營運商提交意向書。
李家超還介紹,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河套合作區)位處深圳河兩側,涵蓋深圳園區及香港園區,憑藉「一區兩園」優勢推動兩地創科合作發展。河套合作區香港園區(河套香港園區)第一期首三座大樓已落成,生命健康科技、微電子、新能源及人工智能等支柱產業租戶正陸續進駐;另外5座大樓於2027年起陸續完工。
深化三地規則銜接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財庫局)正與深圳和前海分別就推動數字金融發展和支持深港兩地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方面探索進一步合作,相關措施預計今年內公布。」李家超介紹,香港科技發展潛力優厚,世界數碼競爭力的科技排名世界第三,《2025年全球創新指數》世界百強科技集群中,「深圳——香港——廣州」集群排名第一。
聚焦交易平台建設,香港將與大灣區內交易所合作開拓大宗商品交易及碳交易等新業務。與此同時,特區政府還將深化粵港澳三地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提升人流、物流、數據流、資金流等要素流通,具體包括優化「跨境徵信互通」和「深港跨境數據驗證平台」,便利香港銀行向在港的內地居民及企業審批貸款;持續優化「跨境支付通」,拓展與兩地民生相關的匯款應用場景;特區政府明年會優化可攜現金援助的發放安排,在廣東及福建省養老的香港受惠長者,可選擇由政府將款項直接匯入其內地指定銀行的賬戶。
另據「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要求,申請人在港投資不少於3000萬元(港幣,下同),其中房地產投資額(無論是住宅或非住宅)目前最多只算入1000萬元。特區政府會優化計劃,如購買非住宅物業,可算入額由1000萬元提升至1500萬元,物業成交價則仍不受限制;如購買住宅物業,可算入額維持1000萬元,但可算入的住宅物業投資會放寬,成交價門檻由5000萬元下調至3000萬元。
共推紅色旅遊路線
李家超表示,截至今年8月,整體訪港旅客人次達3320萬,較去年同期大幅上升12%。香港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會加強發展具本地和國際特色的旅遊產品及項目,貫徹落實「無處不旅遊」。特區政府將積極開拓客源,優化旅客來港安排,提升通關體驗,發展遊艇經濟。
為致力提升通關體驗,正在重建的新皇崗口岸和沙頭角口岸將實施「合作查驗、一次放行」通關模式,放寬經常訪港旅客使用e-道的登記條件,並於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設立全港首個「無感通關」試點,透過人面辨識科技完成過關手續。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特區政府通過展覽、電影及圖書館活動等形式,舉辦了一系列大型紀念活動,讓市民深刻認識中國人民在爭取和平進程中所展現的團結和堅韌精神。香港還將與深圳合作,推廣以「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歷史為主題的紅色體驗研學新路線,加深市民和旅客對香港抗戰歷史的認識。
此外,特區政府還將授權內地相關機構為當地船長進行考試及提供短期培訓課程,便利內地訪港遊艇船長獲得在香港水域航行的資格,並適時拓展至海外地區推行。推動粵港澳遊艇自由行系統建設,與廣東省政府商討「港艇北上」和「北艇南下」的便利措施。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