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夏秋之交 中醫養生有法:清暑熱 潤秋燥 護肺脾

2025-09-21 08:14:16 健康

文/香港中醫學會陳飛松中醫

夏秋之交往往是「餘熱未清」和「燥氣初生」,此時「三伏天」已經結束,儘管夏天的暑熱尚未完全消退,也是處於衰減之勢,而隨着幾場秋雨的到來,氣溫會逐漸降低、晝夜溫差加大,氣候由暑濕轉為涼燥;若暑濕餘邪未盡,天氣悶熱易導致人體出汗過多、津液受損,消耗心肺之氣。隨着秋燥到來,人體進一步出現口乾或皮膚乾燥、乏力、氣短等症狀;燥邪還會暗耗肺陰,表現為乾咳少痰、咽喉乾癢、皮膚粗糙等症狀。此時,養生防病重在平衡「清熱」與「潤燥」,固護肺脾,為秋冬健康打下基礎。

中醫養生,強調「天人相應」,此時的養生核心在於:健脾祛濕、養陰潤燥、保肺護肝,順利地從「夏長」過渡到「秋收」。夏秋之交,中醫養生主要着重以下幾個方面。

飲食養生:養陰潤燥 保肺護肝

一、健脾祛濕 為進補打基礎

夏末潮濕,中醫認為濕重易困脾,因此還要注意「健脾」。「夏季暑濕,適宜清補。」夏天酷熱高溫,人們喜冷飲,喝水多,導致濕氣侵入人體,而外濕入內,使水濕困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產生障礙,出現積水為患,引起食慾不振等。

常用於防濕與祛濕的食物:利水類,如西瓜、黑豆、赤小豆、黑芝麻、粟米、瓜類等﹔祛濕類,如薏米、扁豆、麥仁等。濕症及濕氣嚴重者,在長夏季節可適當用點化濕類中藥,例如,車前子、茯苓、蒼术、藿香、佩蘭等。另外,在盛夏季節,每天必須適當出些汗,此有益於促進代謝與祛濕和排毒。

二、滋陰潤燥 應對「秋老虎」

秋氣主燥,初秋空氣濕度下降,人體易出現口乾、咽乾、皮膚乾、大便乾結等「秋燥」症狀。具有潤肺燥的食物,如梨︰生吃清熱潤燥,熟吃滋陰潤肺,冰糖燉雪梨是經典的潤秋燥甜品﹔銀耳︰「平民燕窩」,滋陰潤肺,養胃生津,可做銀耳蓮子羹﹔百合:養陰潤肺,清心安神,適合秋季睡眠不佳者﹔蜂蜜:潤燥滑腸,沖泡溫水飲用,切忌用開水﹔芝麻、杏仁等堅果:富含油脂,以潤燥。不過,尤其注意的是,初秋溫燥,可適當用梨、蜂蜜,深秋涼燥,則更宜用杏仁、核桃。

三、少辛增酸 保護肺氣

《內經》云:「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酸味食物有收斂的作用,可以幫助身體從夏天的「發散」狀態過渡到秋天的「收斂」狀態。增酸:可適當多吃山楂、葡萄、石榴、檸檬、烏梅等酸味水果﹔少辛:減少葱、薑、蒜、辣椒等辛辣發散之物的攝入,以免助燥傷陰,加重秋燥,忌口寒涼,保護脾胃。天氣雖熱,但自然界陽氣已開始收斂,如繼續貪食冷飲、冰鎮西瓜,會嚴重損傷脾胃陽氣,導致冬季消化不良、腹瀉或咳嗽不止。

●飲食養生重清暑熱潤秋燥。(資料圖片)

中醫外治方法 清暑熱潤肺燥處方

夏秋之交,還可利用中醫外治方法應對常見健康問題。例如,每日按揉足三里穴3至5分鐘,可幫助健脾胃、化濕濁、強體質;睡前按揉湧泉穴一百次,可緩解秋燥引起的口乾咽燥、虛煩失眠;用艾葉、藿香、佩蘭、蒼术等藥材泡澡或泡腳,有助於發散餘邪、祛濕解乏。

為了更好地在夏秋之交的養生,以下分別介紹清暑熱和潤肺燥的處方。

七鮮湯《惠宜堂經驗方》

材料︰鮮藿香、鮮佩蘭、鮮荷葉、鮮生地、鮮石斛各6克,鮮首烏5克,鮮梨汁10克,白糖20克

製法︰將鮮梨去皮後,切成小粒,榨取鮮汁,取10g備用;將鮮藿香、鮮佩蘭、鮮荷葉、鮮生地、鮮首烏、鮮石斛洗淨, 分別切片備用;先將鮮生地、鮮首烏放入砂鍋內,加入清水,武火至沸,換成文火微沸15分鐘;再加入鮮藿香、鮮佩蘭、鮮荷葉、鮮石斛武火燒沸,換成文火微沸5分鐘,濾出汁,兌入梨汁中,攪勻加入白糖調味即可飲用。每日2次,2至3日為1個療程。

功效:解暑化濕,生津止渴。該湯宜現用現配,不可放置過久。

本方主治之證,為暑熱挾濕,暑熱傷津,濕困脾胃所致。治宜解暑化濕,生津止渴。方中以藿香、佩蘭皆辛散芳香人脾胃,長於解暑化濕,為本方的主藥、荷葉清暑利濕,引暑濕從小便而去;生地清熱養陰,生津止渴,共為輔藥。石斛、梨汁為清熱養陰生津而設,《本經逢原》指出:「何首烏,生則性兼發散,主寒熱……」,本方用之,助散暑熱。白糖調味,共為佐藥。諸品合用,共奏解暑化濕,生津止渴之功效。因調味品為白糖,糖尿病或血糖高者,可選其他調味品代替白糖。

二冬膏《攝生秘剖》

材料︰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各50克,蜂蜜適量

製法︰將天門冬、麥門冬洗淨,放入砂鍋內,水煎取汁,藥渣再加水複煎取汁,如此反覆煎至無藥味為度:再將數次煎取藥汁合併倒入砂鍋,以文火慢熬至稠糊狀,兌入適量蜂蜜,熬成蜜膏,裝瓶備用。每次10至15克,每日2次,於空腹時用白開水調服。15天為1個療程,連用3療程,療程間停用3天。

功效︰滋陰潤肺,生津養胃,清心除煩。

本藥膳對證屬肺腎或肺胃陰虛燥熱型的患者,是極為理想的輔助治療藥膳。慢性氣管炎、肺結核病、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發熱性疾病、急慢性咽喉炎、習慣性便秘等病症均可辨證應用。

因其具有養陰清心、除煩安神的功效,故也可用於心陰虛所致的心煩不眠。本方還可用於更年期婦女的日常保健。風寒咳嗽、消化不良、大便溏薄者,不宜服本方。服用本方時,忌食辛辣燥熱之物。

二冬膏所治之證,為肺胃陰虛,燥熱內生所致。治宜滋陰潤肺,生津養胃。方中天門冬氣薄味厚,歸肺腎二經,甘寒養陰潤燥,苦寒清熱降火,而以養陰潤肺見長。麥門冬甘寒微苦,既入肺胃而能清養肺胃之陰,又入心經而能清心除煩安神,且能潤肺止咳。天門冬功在肺腎,麥門冬功在肺胃,二冬合用,相互協同,相互補充,共奏養陰、潤燥、清熱之效,使陰津充足,肺胃得養,燥熱得除,則諸證自癒。再加蜂蜜收膏,既可加強滋養潤燥的作用,且可矯味、防腐,便於收藏、服用。

起居養生:調整作息 注意保暖

一、順應自然,早臥早起,調整作息,《內經》:「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盡量比夏天早睡一些,以順應陽氣的收斂:早起則可以使肺氣得以舒展。保證充足睡眠,避免熬夜,以免耗傷陰血。

二、注意保暖,慎防感冒: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此時晝夜濕差大,早晚涼意明顯,切勿再赤膊貪涼。應隨時備一件薄外套,注意腹部、背部、腳部的保暖,尤其女性勿再穿露臍裝。室內空調溫度不宜過低,避免冷風直吹。

●早臥早起以適應自然界的閉藏。(資料圖片)

情志養生:保持安寧 收斂神氣

秋應於肺,在志為悲(憂)。秋日草木凋零,人易產生悲秋、憂鬱的情緒。保持內心平靜、樂觀,避免大喜大悲。多接觸陽光,多進行戶外活動,登高望遠,心曠神怡,可紓緩情緒;聽聽紓緩的音樂,練習書法、靜坐等,都有助於收斂神氣,使心神安寧。

●運動養生推薦選擇和緩的運動。(資料圖片)

運動養生:動靜相宜 不宜大汗

一、秋季運動,不宜過於劇烈,防止出汗過多,導致陽氣耗損。

二、推薦選擇和緩的運動,如散步、慢跑、太極拳、八段錦、瑜伽、登山等。

三、運動時間以早晚為宜,感受涼爽秋風但需及時擦乾汗水,添加衣物。

四、運動遵循「動靜結合,不過度耗陽」的原則,可選擇太極拳、八段錦、散步等低強度、有氧運動;主動調節情志,保持心態平和。

責任編輯: 木羽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