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蕭景源)爆炸品處理課高級炸彈處理主任李展超高級警司表示,爆炸品處理課人員完全掌握辨別炸藥的能力,因為二次大戰時所使用的炸藥屬軍事級別,在一些存檔記錄及官方文獻內均有迹可尋,因此在處理炸藥沒有遇到任何困難。不過,他形容昨晚的天氣較預期中惡劣,這些都是控制範圍之外,故此在處理時間上會較預期長約一、兩小時,但這都是預算範圍之內,並以不擾民、以市民的便捷為重要考慮因素。
而根據過往經驗,有些地盤內會找到多於一枚的炸彈,但往後這些地盤內會否再有類似炸彈,這要查看歷史資料例如投彈記錄。李展超稱即使成功拆彈,但有關地盤仍有不少的跟進工作,當中包括提醒工人如再發現有可疑物品,便要即時通報;其次是可加強訓練,若遇到發現懷疑炸彈的情況下不要拖延,應交予專業人士作安全處理,確保地盤工人及周邊民居的安全。
被問及如何可以找到更多被埋藏的戰時炸彈,李展超指出,一些建築地盤在施工期間,一般會進行勘察工作,這當然要視乎地盤的位置,是否位處例如二戰時期的戰爭區域,其次是在過往一些地盤重建工程、斜坡修葺或地方勘察時,是否會有記錄顯示曾經尋獲出土的未爆軍火,如果是有,便可以作為一個參考。他又稱,在香港較為少有主動尋找這些埋藏的戰時炸彈,一般做法是建議市民如有發現,應立即通知警方,以便盡快及安全處理。
李展超指出,未爆的軍火可能是二戰時期及現代的軍火,首先其造工十分嚴謹,因為俱由兵工廠製造,目的是要製造一個大殺傷力及大破壞力的物品,讓軍方人員使用以達到軍事目的,因此在製作上會有不同規格,從而令炸彈經常性地保持有效狀態,一如過往爆炸品處理課人員曾經處理不同的戰時物品,俱發現其威力仍然有效。至於能否估算香港何處會有較多的戰時炸彈,他認為要追溯香港在二戰時期的戰爭痕跡,例如甚麼地方是主戰場,炸彈出現的機會率一般較多,相反在一些新市鎮地區,戰時炸彈出現的機率偏低甚至沒有。
李展超特別強調,今次選擇原地處理炸彈的方法正確,由於香港地少人多,所有二次大戰未爆的軍火均有潛在風險和威力,如果在發現炸彈時俱採用轉移方法處理,他反問「究竟可以轉移去邊度?」其次在運輸炸彈期間,不但對運輸工人及警員構成安全風險,甚至乎由本區轉移至另一地區處理,亦會危及另一地區居民及道路使用者,因此只要能力所及,爆炸品處理課人員必定會選擇原地處理。原地處理並非單純把可疑物或爆炸品放在原處,而是根據發現地點的歷史痕跡處理,而爆炸品處理課的訓練、裝備及配置,都是務求在原地處理時,把公眾的危險減至最低,這亦是處理炸彈的主要目的。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