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呈獻特展「身臨夢境:1950年代至今的女性藝術家環境作品」。香港文匯報記者 雨竹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雨竹)M+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將於9月20日在西展廳呈獻特展「身臨夢境:1950年代至今的女性藝術家環境作品」,直至2026年1月18日。展覽展出12件1950年代至今亞洲、歐洲、南北美洲女性藝術先驅的環境藝術作品,包括三件亞洲女性藝術家的全新委約裝置作品。部分作品亦會在M+地下大堂、焦點空間及中庭展出。
踏入M+,便能看到韓國藝術家金守子以彩虹為題材打造的委約作品《呼吸》。藝術家以半透明繞射膠片包裹了窗戶。變換的日光下,這份人工彩虹將照射到博物館的不同區域。

重製版日本藝術家山崎鶴子的蚊帳狀立體作品——《赤》有着明艷的紅色,原作打造於1956年;結構呼應了日本臥室床鋪上方的立方形蚊帳。觀眾可從作品底部鑽入,作品外部的觀眾則能看到作品內若隱若現的人影。

生於日本的德國籍藝術家鹽田千春此次呈現委約作品《無限回憶》,於焦點空間展出。藝術家用自己標誌性的紅線包圍起三件紅色長裙,象徵女性身體及其所承載的無法抹去的記憶與經歷。走入這片「紅線密林」,觀眾或許會感受到紅裙微妙的神聖感。

在進入西展廳的展覽前,觀眾需脫去鞋履。各具特色的作品將為大家推進一場繽紛且具女性力量的沉浸式互動之旅。
映入眼簾的第一件作品是重製版亞歷山德拉・卡蘇巴的《光譜通道》,觀眾可穿梭於彩色通道中,聆聽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的第32號作品管弦樂組曲《行星》的不同樂章,體會從出生到死亡,再重生的旅途。

《光譜通道》旁,是重製版勞拉・格里西的《東南風(風速40節)》,觀眾可走入黑暗房間,感受強風,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連繫。作品另配有同名影片,記錄了藝術家在世界各地拍攝的風的形態。
複製版塔尼亞・穆羅的《我們曾經知道》以高溫與聲音為基礎,原作打造於1970年,象徵當時藝術界對女性的排斥。踏入房間,關上玻璃門,觀眾會感受到燈光帶來的灼熱感。隨着時間的推移,這種不適會在微有焦糊氣味的空間逐漸強烈。

複製版朱迪・芝加哥的《羽毛室》有一絲寧靜感。純白色的空間內鋪有300磅羽毛。觀眾可踏入這堆「柔軟」中,感受女性藝術家平和的內心。

重製版南達・維戈的《宜居時空環境》主體為鏡面盒子,玻璃板由各色霓虹燈照亮。觀眾可透過外置開關調節燈光顏色,與作品進行互動。

重製版莉吉亞・克拉克的《房子即身體:穿透、排卵、孕育、排出》邀請觀眾穿梭於時而幽閉、時而失衡的空間,體會人類分娩的觸覺與視覺感受。

碧娜里・桑比塔的委約作品《房屋在崩塌》由多個深色軟墊構成,走入這一空間,觀眾仿佛就走入了石屎森林。在展覽開放期間,這些「高樓」或許會因為觀眾的互動而慢慢「崩塌」。

在重製版莉亞・盧布林的《穿透/排出(來自〈隧道 底河流〉)》中,充氣透明隧道內布滿象徵排卵與懷孕的透明PVC球,邀請觀眾重返「母親子宮」。

複製版瑪爾塔・米努金的《來打滾和生活吧!》由不同色彩的軟雕塑構成,配以英國搖滾樂團披頭四的音樂。觀眾可進入這一空間感受被包裹的安全感。

展覽開幕當日,M+將舉行兩場講座,由聯合策展人Andrea Lissoni、Marina Pugliese主講。隨後的藝術家講座將由M+資深策展人及策展事務助理總監施羅素主持,他將與金守子、鹽田千春、碧娜里・桑比塔三位委約藝術家對談。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