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中大科研團隊獲G20撥款逾1,100萬港元 研發「新一代益生菌」 助珊瑚對抗氣候變化

2025-09-18 15:27:43 教育
研究團隊提出透過基於進化基因組學的框架,篩選出能與珊瑚建立長期穩定共生關係的「新一代益生菌」。(高婧琪供圖)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莫楠)自然環境與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福祉和健康至關重要,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香港中文大學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獲二十國集團(G20)珊瑚礁研究與發展加速平台(CORDAP)撥款逾1,100萬港元,以開發具提升珊瑚抵禦氣候變化能力的「新一代益生菌」,透過基於進化基因組學的框架,篩選出能與珊瑚建立長期穩定共生關係的「新一代益生菌」,為珊瑚礁提供持續保護。是首個獲得CORDAP的認可與資金支持的香港主導科研項目。

珊瑚礁是地球上最具生物多樣性與最重要的生態系統之一,支撐著約四分之一的海洋物種,為全球數億人提供食物、經濟收益和海岸保護,估計每年產生的經濟價值高達2.7萬億美元。然而,氣候變化引致的海洋熱浪日益頻繁和強烈,造成大範圍的珊瑚白化和死亡,對珊瑚礁構成嚴重威脅。而過往有研究顯示,益生菌有助提升珊瑚的耐熱性及環境適應力,但傳統益生菌難以在珊瑚體內長期定殖,需要反覆施用,導致成本高昂且操作繁複。

為此,由中大生命科學學院李福善海洋科學研究中心羅海偉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提出透過基於進化基因組學的框架,篩選出能與珊瑚建立長期穩定共生關係的「新一代益生菌」,為珊瑚礁提供持續保護。羅海偉表示新的策略標誌著一種範式轉移,不再僅依據益生菌的功能特性來進行篩選,而是著重其演化能力,優先選擇那些在基因層面上已具長期定殖潛力的微生物,是開發可持續、可擴展珊瑚保育技術的關鍵。

在試驗中,在苗圃環境接受益生菌處理的珊瑚,於轉移至自然礁體後的八個月監測期內,持續保留有益微生物,完全不需要任何後續介入。與未經處理的珊瑚相比,這些經過處理的珊瑚在極端海洋熱浪事件中表現出更強抵抗力。

是次獲CORDAP的支持,羅海偉感到非常榮幸,形容資助是是一劑關鍵的催化劑,讓團隊將概念轉化成經過驗證、可擴展的保育技術。是次團隊匯聚了來自中大、德國康斯坦茨大學、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以及來自印尼非政府組織SeaChange的珊瑚修復實踐者,亦體現全球共同應對珊瑚礁危機的決心。

研究項目其中一項受控的香港實地試驗已於沙塘口山順利進行。(珊瑚學院供圖)

團隊透露,資助將支持團隊驗證並擴大技術應用規模,相關工作包括在香港進行受控的實地試驗,以及在印尼的珊瑚礁修復基地開展大規模示範項目。團隊希望藉此建立一個通用的珊瑚修復框架,讓技術為全球珊瑚礁保育的前線社群所廣泛運用,實現技術的可及性與實用性。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