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 何德花 福建報道)連續兩日,在福建逾千名華僑大學的港生在校觀看了紀念「東江水供港60周年」的《東江之水越山來》和緬懷英勇先烈、傳承偉大的抗戰精神的《興安嶺上》兩部影片。港生學子透過黑白影像,理解了每一滴東江之水背後的民族情誼與家國故事;也透過興安嶺上鄂倫春族覺醒聯合共同抗日的故事,感嘆國家今日的強大來之不易,為祖國的強大由衷自豪。

9月16日、17日,由工聯會康齡服務社(中國香港)福建代表處、華僑大學主辦,南方電影文化基金會協助的光影進校園活動影片觀賞會在華僑大學廈門和泉州校區舉辦。來自華僑大學兩個校區的1300多名港生,分別觀看了《東江之水越山來》《興安嶺上》兩部影片。

「本次活動不僅是一次影像觀摩,更是一堂生動的歷史課。」港生余珈穎說。《東江之水越山來》影片講述了1963年香港遭遇百年一遇乾旱時,350萬港人面臨缺水危機的艱難歲月,以及中央政府對香港同胞的關懷。影片詳細記錄了東江—深圳供水工程建設的過程。工程通過83公里的河道、8個抽水站、6個攔河壩使東江水逐級提高46公尺,最終越山輸送到香港。
「影片鏡頭真實而細膩,觀看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兩地之間血濃於水的親情與國家發展的緊密相連。」余珈穎說,跨越山河的供水工程,不僅是技術的壯舉,更是祖國對香港深情厚誼的生動體現。

「影片開場那一刻,我心頭湧起的不只是故事,而是抗戰勝利八十年的迴響、九三閱兵的莊嚴,以及省港大罷工百年前的回聲。」觀看了《興安嶺上》的港生邱成傑說被影片震撼的是「堅持」二字。興安嶺上,鬥爭在冰雪林海中艱難展開,而今天,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也是在工人階級和勞動者點點滴滴的付出下推進。「我看見歷史和當下交疊:百年前工人罷工,浴血抗戰的身影,九三閱兵的盛大場景,都在提醒我今日的強大來之不易。」 邱成傑說,觀影中情緒很複雜:有熱血,也有哀悼;有自豪,也有渺小感。「但這種矛盾讓我更明白,中國式現代化不是冰冷數字,而是犧牲、勞作與意志延續的結果。我身處其中,必須以學習和行動回應。」他說。
華僑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吳劍平,工聯會福建代表處主任李焯男、香港特區政府駐福建聯絡處主任鄭震生、廈門市港澳事務辦公室處長陳紅英出席本次活動及點映儀式。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