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 朱燁 北京報道)9月12日至16日,王毅外長應邀訪問奧地利、斯洛文尼亞、波蘭。訪問波蘭期間,王毅外長會見納夫羅茨基總統,同西科爾斯基副總理兼外長舉行會談並共同主持召開中波政府間合作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北京時間16日,中波兩國發布政府間合作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共同文件,其中提到,雙方討論了中國稀土相關物項對波出口許可事宜,願加強兩國出口管制主管部門間的溝通對話,積極促進兩用物項合規貿易。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周密對大公文匯表示,一方面波蘭對稀土有需求,希望能盡快獲得穩定的稀土供應以支持其產業發展的需要,同時歐盟整體在稀土供應上也面臨一定的不確定性。在這一背景下,如果中波兩國間能夠建立起有效的對話與合作機制,將不僅有助於波蘭的產業發展,也能為未來中歐在稀土方面的合作發揮示範何引領作用,甚至可以為歐盟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則下解決相關問題提供參考。
關於波蘭的戰略意義,周密指出,波蘭作為歐洲重要經濟體,在地理位置、產業基礎及與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契合度上均有顯著優勢。在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框架下,中波已在貿易、跨境電商等領域開展了積極探索,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
此次的共同文件中也提到,鼓勵兩國企業按照商業原則就促進波蘭電動車產業鏈發展探討互利合作。周密認為,中波兩國未來可進一步拓展新能源汽車、機械製造等新興產業領域的合作,這不僅會給兩國帶來更多機遇,也將有助於歐洲經濟的平衡發展。
周密提到,中國與歐洲在市場、供應鏈、產業結構及科技發展等方面具有高度互補性,且雙方均是多邊體系的重要支持者。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歐洲在與部分國家達成貿易協定時,未能完全履行其對周邊地區的承諾,這一做法若繼續下去,將對多邊體系的穩定及歐盟的國際形象與信譽造成負面影響。因此,中波應進一步加強對話與合作,力爭在多邊框架下共同維護開放、公平、包容的國際經貿秩序。
日本橫濱國立大學高等研究院副教授劉慶彬認為,中方的全球治理倡議,是歐洲安全的出路。訪問歐洲這幾天,王毅外長與各路人士廣泛交流,對歐洲目前面臨的挑戰,有了直觀、具體的認識,而形勢越是動盪,越能體現出中歐合作的戰略性質。
劉慶彬還發文指出,波蘭乃至於歐洲面臨的安全疑難如何解決,答案就寫在中方的通告中,實際上波蘭也清楚,當前的國際治理體系,已經不能如實地反映國際力量的對比變化,因此他們很重視中方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議,願意與中國加強協作,共同推動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與完善。
「希望波蘭作為歐洲重要國家,從自身和歐洲根本長遠利益出發,為危機的政治解決發揮建設性作用。」他說,就目前而言,解決歐洲的安全關切,需要建立一個一體的安全觀,而不是將一方的安全建立在另一方的不安全之上。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