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 馬曉芳 北京報道)「南有夫子廟,北有隆福寺」,這句流傳百年的俗語,道盡了隆福寺在京城文化版圖中的獨特地位。北京隆福寺二期開業季暨隆福藝術生活節17日正式啟幕,承載了近六百年歷史記憶的北京隆福寺融匯藝術、美食、潮玩,打造北京老城復興「歷史基因現代編碼」的鮮活範本。
自明朝景泰三年(1452年)始建「大隆福寺」,隆福寺便承載着多重文化身份。明清皇家香火院的莊重,民國時期「文廟會」的風雅,新中國成立後東四人民市場的人聲鼎沸——每一段歷史,都為其注入了鮮活的文化。從明清時期的皇家寺廟、民國時期的「諸市之冠」,到如今的文化藝術消費目的地,北京隆福寺始終承載了深厚的北京歷史文化底蘊。崔愷、李興鋼、朱小地、吳晨等國內頂尖建築設計大師統籌隆福寺方案,以「保留歷史軸線、延續建築記憶」為核心,對隆福寺地區進行「繡花式」風貌保護和城市更新,在區域內完整留存不同時期的建築風貌:明清時期的寺院格局隱約可尋,民國廟會的市井肌理融入街巷,新中國成立後的東四人民市場、隆福大廈的商業痕迹得以活化。
據了解,無論是隆福大廈頂層的隆福文化中心,還是街區內的北里、南院、東坊,仿古建築群落與現代城市景觀交相輝映,既保留了隆福寺不同時期的歷史建築風貌與文化肌理,又讓消費者在享受現代消費場景的同時觸摸歷史痕迹,詮釋了「讓歷史文化在現代語境中重新編碼」的老城復興邏輯。開闊的露天廣場、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的休憩節點,為市民提供了「可停留、可互動」的城市公共客廳。
記者獲悉,自9月19日起,三大主題展將陸續登陸隆福寺。有通過傳統技藝展示、數字科技互動與生活場景轉化的北京老字號非遺文化活化展,為觀眾構建起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也有「歷史脈絡+技術互動+場景沉浸」的中國動畫百年展,讓「中國動畫學派」的民族美學與隆福寺的古今交融氣質產生奇妙共振;更有隆福寺藻井與二十八星宿主題展,讓古建築細節中的天文智慧走進大眾視野。此外,隆福寺在戶外公共區域打造了國際青年藝術街區,邀請多位青年藝術家展示攝影、插畫、裝置、雕塑等當代藝術作品,與周邊的傳統建築、老字號文化「古今對話」,共展古都新貌。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