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胡若璋)第五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的重磅之作——中國國家話劇院經典話劇《四世同堂》,將於9月19日、20日在廣州大劇院歌劇廳震撼上演。這部承載民族記憶的「平民史詩」,將在嶺南舞台再現老舍筆下抗戰時期北平小羊圈胡同的悲歡離合。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四世同堂》導演田沁鑫將攜主演段奕宏、邢佳棟深度參與藝術節,通過舞台演出、藝術講堂、主創見面會三重形式,解碼經典改編的藝術精髓,為大灣區文化交流注入深厚歷史底蘊與美學力量。

《四世同堂》不僅是老舍先生自詡「最長、也可能最好」的作品,更榮膺文學界「20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盛譽。其文學厚度、藝術價值與思想深度,深刻超越了《茶館》《駱駝祥子》等經典,被譽為「值得每一代中國人閱讀的文學經典,值得每一個中國人珍藏的民族記憶」。小說以1937年盧溝橋事變為背景,透過北平小羊圈胡同祁、冠、錢三戶人家的命運浮沉,既刻畫出亂世中普通民眾的掙扎與堅守,更凝聚着中華民族在苦難中不屈的精神底色。
適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歷史節點,該劇的舞台呈現尤顯厚重。值得一提的是,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紀念日當天,廣州大劇院將聯合中國國家話劇院《四世同堂》劇組、中山大學博物館(校史館),共同舉辦紀念反法西斯勝利80周年主題黨日活動。活動將以「藝術+文物」的雙重維度解讀抗戰記憶:《四世同堂》以舞台藝術再現淪陷區民眾的抗爭精神;中山大學博物館(校史館)策劃的《廢墟中的廣州 抗戰中的中大》專題展覽,則通過二十餘件日記、相冊、戰爭實物及四百餘張歷史照片,重現日軍轟炸廣州的慘烈瞬間,以及中大師生在戰火中播遷校址、守護中華文脈的文藝抗戰歷程。真實文物與舞台藝術的碰撞,將從北平延展至廣州、由個體命運升華至集體記憶,多維度彰顯抗戰勝利的偉大意義,讓「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的主題在大灣區落地生根。
第五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期間,田沁鑫將以「創作者」「研究者」「分享者」三重身份,為大灣區帶來深度文化滋養。值得期待的是,19日她將聯袂段奕宏、邢佳棟亮相《四世同堂》主創主演見面會,圍繞經典改編、角色塑造、創作幕後等核心話題展開深度對話。
從舞台再現的北平往事,到講堂探討的藝術生態,《四世同堂》既延續着老舍文字中那份「值得珍藏的民族記憶」,更成為大灣區文化交流中聯結傳統與當代、北方與南方的精神紐帶。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