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紫祥 全國政協委員 大灣區金融科技促進總會會長 香港各界慶典委員會基金會主席
當行政長官李家超再次站在立法會,手持那份熟悉的綠色封面的施政報告,這一幕彷彿是對過去4年的某種隱喻——延續形式的背後,是內容與重心的深刻演變。從2022年「以結果為目標」的務實開場,到今年「深化改革、心繫民生」的溫情轉向,現屆特區政府的施政軌跡既反映香港社會的需求變化,更揭示新階段治港思路的戰略調整。
選擇綠色封面頗具象徵意義,李家超堅持使用綠色,強調「活力與延續性」。這種視覺上的連續性,恰恰反襯出施政內容上的顯著變化。首份施政報告中的「以結果為目標」,強調執行力和效率,針對過去執行不力的問題。當時施政報告提出精簡程序、強化問責,設立關鍵績效指標(KPI),這些措施在過去3年已初見成效。
今年報告重心轉向「深化改革、心繫民生」,看似溫和的表述背後是深刻的戰略轉向。住房領域的變化尤為明顯:從首份施政報告提出「公屋提前上樓計劃」,到進一步邁向2026/27年度下降至4.5年的目標,政策已從原則性宣示進入量化執行階段。數字顯示,三年前公屋申請者平均等待6.1年才能上樓,現在綜合候時間為5.1年,縮短了一年。
醫療改革更體現出這種深化。從最初提出「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框架,到具體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將糖尿病、高血壓篩查覆蓋率不斷再提升,政策已從架構建設進入精準服務階段。這種變化反映特區政府的工作已度過應急響應期,進入精細化治理新階段。
當中,北部都會區的規劃最具代表性。首份施政報告提出概念性規劃,今年則明確落實時間表和具體產業布局,預計創造幾十萬個就業職位。這種從宏觀到微觀的深化,顯示政府已完成總體規劃,進入實質建設階段。
縱觀4年的施政報告,不變的是對「一國兩制」的堅守和對發展的追求,變化的是政策重心從重建秩序轉向深化發展,從政府效率轉向民生關懷。這種轉變既反映社會需求的變化,也體現特區政府對治理能力自信的提升。
當前香港正處於由治及興的關鍵階段,李家超領導的特區政府的施政演變正回應這一歷史需求。綠色封面下的變革,既是活力的象徵,也是延續的保證,預示着在穩定中向前邁進的發展方向。這種變與不變的辯證法,或許正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治理智慧的體現。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