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海明
行政長官李家超於9月17日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以深化改革、改善民生和促進經濟發展為核心主線,全面展現香港在強化內聯外通、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及積極拓展新興市場方面的規劃部署。今年的施政報告中,經濟相關表述比例高達56.47%,這一數據不僅遠超港英政府時期的13.6%,也高於1997年至2007年特區政府施政報告的25.5%平均水平。這一創近年來新高的比例,體現出特區政府在推動經濟轉型、產業升級及融入全球市場方面的高度重視,為香港在新時代的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公開數據顯示,港英政府在1986年至1996年間的11篇施政報告中,經濟相關表述僅佔總篇幅的13.6%。尤其是1996年的施政報告中,僅以「商業如常」四字草草帶過,經濟表述比例低至2.9%,反映出港英政府在回歸前夕對香港經濟發展缺乏清晰規劃及資源投入。這種消極態度不僅影響了當時香港經濟的長遠發展,也凸顯了港英政府在社會經濟治理方面的短板。
相比之下,香港回歸後,特區政府顯著加強了對經濟議題的關注。例如,在回歸後的1997年至2007年期間,施政報告中經濟表述比例提升至25.5%,幾乎是港英時期的兩倍。這一階段,香港在特區政府的帶領下,通過一系列明確的經濟政策和長遠規劃,在金融、貿易及產業發展方面奠定了堅實基礎,為未來的經濟轉型和區域協同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2025年施政報告中,經濟表述比例更進一步提升至56.47%,此近年來的高比例不僅突顯了香港特區政府在新時代推動經濟發展的強烈意志和深遠布局,也展現了其在產業轉型、高端產業發展、金融創新、綠色經濟布局等領域的全面規劃。報告中多維度的政策設計,充分體現了香港在強化內聯外通、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及積極拓展新興市場方面的戰略定位,為鞏固香港的國際競爭力和實現經濟長遠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也在香港的發展布局中佔據核心地位。公開數據顯示,過去五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及「粵港澳大灣區」相關的頻次逐年上升:2021年34次,2022年48次,2023年65次,而2024年和2025年均超過80次。這一趨勢表明,香港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過程中,粵港澳大灣區已成為重要支點。
施政報告明確指出,香港作為大灣區中心城市和區域核心引擎之一,在國家進一步改革開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過與廣東、澳門的緊密合作,香港在區域協同、規則對接及制度創新上持續發力,推動人流、物流、資金流和數據流的高效聯動,為大灣區建設注入新動能。
其中,作為大灣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北部都會區」被視為港深融合發展的關鍵區域。2025年施政報告指出,北部都會區佔據香港三分之一的面積及未來主要人口增長區域,具備巨大的經濟潛力。特區政府為加速北部都會區發展,成立了由行政長官領導的「北都發展委員會」,通過優化行政流程、創新開發模式及制定專屬法律等方式,推動區域發展提速。北部都會區的建設不僅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也顯著提升了香港整體經濟的生產力,並進一步強化了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協同效應。
與此同時,教育作為香港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石,對區域發展和經濟建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支撐作用。從1997年至2025年,「教育」一詞在施政報告中的累計詞頻高達6838次,顯著高於「科技」(2609次)和「經濟」(2449次)。從歷年的關鍵詞統計來看,「香港」以12247次居首,其次是「政府」10820次、「教育」6838次、「科技」2609次、「經濟」2449次、「文化」2240次。這些數據清晰表明,教育不僅是施政報告長期關注的核心議題之一,更是香港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
2025年施政報告還提出,加快建設「北都大學城」,通過吸引中外知名大學合作,打造國際教育樞紐。同時,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已獲得全球1100所高校的認可。特區政府通過提升DSE的國際認受性、擴大非本地生就學比例以及加強國際學校發展,進一步鞏固香港教育的國際競爭力。
職業教育同樣是特區政府重點關注的領域,通過完善職業教育資歷互認及推廣應用型課程,為青年提供更多升學及就業選擇。這種教育模式不僅滿足了本地勞動力市場的需求,也為青年人的多元化發展開闢了新空間。結合回歸以來的施政報告的詞頻統計可以發現,「青少年」(435次)、「青年人」(324次)和「高等教育」(323次)等高頻詞彙,充分反映了政府對青年發展和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視;與此同時,「多元化」(234次)與「進一步」(303次)這些詞頻也展現了政府推進職業教育改革時的願景和目標,強調為青年提供多樣化的發展路徑。
從1997年至2025年的施政報告中,教育領域的改革與升級持續成為政策討論的核心。「委員會」(324次)和「基本法」(337次)的高頻出現,表明政府注重通過制度保障推動教育政策的有效落實。這些數據反映了政府長期以來在教育領域的重點關注方向和政策演進軌跡。通過推廣多元化教育模式和完善制度體系,特區政府不僅有效提升了香港在國際教育領域的地位,也為本地經濟轉型和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推動香港在新時代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
在教育改革的同時,香港特區政府通過實施積極的人才政策,應對人口老齡化及人才外流等挑戰。數據顯示,自本屆政府推出一系列輸入人才政策以來,已有超過23萬名高端人才來港工作和發展。其中,「高才通計劃」申請續簽率高達55%,獲批續簽的高端人才主要集中在創科、金融等高附加值行業。按月收入統計,95%的獲批人士收入高於香港收入中位數(約2萬多元),其中50%的收入更高出近一倍。
高才通計劃每年為香港帶來約340億港元的經濟貢獻,相當於本地GDP的1.2%。此外,通過各類人才計劃來港的人才結構呈現年輕化趨勢,其中70%年齡在40歲以下。這種年輕化的人才結構,不僅緩解了人口老齡化的壓力,也為香港社會注入了更多活力和創新動力。
隨着人才政策的實施,香港在全球人才競爭力排名中兩年內上升了12位,躍居世界第四,亞太地區更排名第一。這一成績充分顯示,特區政府的人才政策方向正確且成效顯著,為香港長期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未來,特區政府將進一步優化和完善人才政策,確保香港在全球人才競爭中的領先地位。
2025年施政報告與經濟相關的表述比例高達56.47%為亮點,彰顯特區政府深化改革、心繫民生的堅定決心。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到北部都會區發展,從教育投入到吸引高端人才和推動產業轉型,報告中的每一項政策都緊密圍繞當前社會需求和發展目標。特別是北部都會區作為港深融合發展的重要引擎,不僅承載着推動區域協同與經濟增長的重任,更具備巨大的發展潛力,將為香港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力。
報告圍繞經濟、教育、人才、區域協同與北部都會區發展進行了全方位布局,既體現了特區政府推動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也展現了香港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的重要角色。從政策成果的逐步顯現到新興市場的積極開拓,香港正以更高效、更精準的方式鞏固其國際競爭力。通過深化改革和改善民生,特區政府不僅為社會注入發展動力,更為市民創造更優質的生活環境,為香港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作者為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
相關閱讀: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