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黃敏碩
(作者為王道資本及家族資產管理執行董事)
畢馬威中國早前發布「首屆健康科技50」報告,表示全球已發布的醫療大模型中,內地發布數量佔比超過70%。報告指出內地智能醫療器材市場增長迅速,預計2025年將達到242.3億元人民幣,今明兩年可望保持36%至47%的較高年增速。
另有資料研究顯示,AI健康護理市場更可望在2034年達到6,960億美元規模。據深企投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人形機器人產業研究報告」指,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料由2023年的18億美元,至2028年增至138億美元,年複合增長達50.2%。高盛估計至2035年,規模將達1,540億美元。德銀則預期至2035年,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料達到750億美元,至2050年更有望突破1萬億美元,全球銷量屆時可能突破7,000萬台。
個股方面,微創機器人(2252)主要從事研發、製造及銷售腔鏡手術機器人,集團今年中期虧損降至1.13億元人民幣,受惠主要產品圖邁和鴻鵠於海內外市場雙線並行,全面推動商業化所帶動。作為內地腔鏡手術機器人產業先驅領導,旗下圖邁去年除於內地市佔率持續提升,省級龍頭三甲及全國百強醫院,佔比提升至60%以上,同期於全球新簽定單及累計商業化定單,則分別達到39部及突破60部。
事實上圖邁僅用1年時間,不僅拓展亞洲、非洲、拉美等新興市場,在歐洲高端市場亦具突破表現,取得超過20部定單,且獲歐盟CE認證(MDR),可用於泌尿外科、普通外科、胸外科、婦科內窺鏡手術。另累計獲證國家超過30個,輔助完成250多宗5G遠端手術,最遠手術距離便逾12,000公里。
至於集團另個旗艦產品鴻鵠,充分利用與微創醫療協同效應,裝機量大幅增長,目前全球累計定單超過40部。現時鴻鵠已累計輔助實施TKA手術近2,000宗,在國產骨科手術機器人全球商業化領域中,繼續維持首席位置。
此外集團於泛血管領域布局的R-ONE血管介入機器人,自2023年12月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獲批後,加速開展入院推廣,R-ONE已中標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等5家上海龍頭公立醫院,並實現內地市場首兩部商業化裝機。
綜合上述,微創機器人中線前景看俏。
(筆者為證監會持牌人士,本人及/或有聯繫者沒有於以上發行人或新上市申請人擁有財務權益)
(題為編者所擬。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