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Bloomberg Intelligence,Sharnie Wong、Lucy Wang
「跨境理財通」有望覆蓋上海 香港理財產品銷售額料將激增
香港特區政府可能會在9月17日的施政報告中宣布香港「跨境理財通」的擴容計劃,通過這一機制向內地投資者提供的香港理財產品的銷售額有望獲得提振。香港金融服務機構預計,擴容後的「跨境理財通」可能會提高投資額度,納入風險較高的產品,並將覆蓋面擴大至上海的投資者。
1. 跨境理財通3.0已在醞釀之中
下一階段的香港跨境理財計劃被稱為「跨境理財通3.0」,內地投資者對香港理財產品的配置有望出現指數級成長。
「跨境理財通3.0」可能包括提高投資額度、擴大合資格產品範圍(比如納入另類資產或私募股權基金)以及將合格投資者範圍擴大至大灣區以外的地區。據媒體報導,上海可能是下一個加入該計劃的城市,此前香港和上海已於今年6月共同簽署了《滬港國際金融中心協同發展行動方案》。
2024年實施的「跨境理財通2.0」將個人投資者的額度提高兩倍,至300萬元人民幣,並且將證券公司納入分銷網絡,這些舉措推動理財產品銷售額大幅成長。

2. 客戶滲透率仍有廣闊成長空間
7月,參與「跨境理財通」的內地投資者數量大幅增加,達到11.16萬人。根據胡潤的數據,除廣東省25.75萬戶家庭外,」跨境理財通」納入上海後,金融服務機構將接觸到22.22萬戶可投資資產超過600萬元人民幣的內地富裕家庭。
由於資本管制,內地家庭往往在境外投資不足;在地緣政治風險上升之際,他們為了追求投資組合多元化,對境外資產的需求可能會越來越高。鑒於香港的利率相對較高,其理財產品回報率可能比內地產品更具吸引力。

3. 納入內地富裕省份將擴大潛在市場規模
胡潤研究院的數據顯示,如果「跨境理財通」未來擴大至內地所有省份,香港財富管理公司或可接觸到150萬戶可投資資產在6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內地富裕家庭。「跨境理財通」於2021年在大灣區(香港、澳門和廣東省21個城市中的9個)啟動,該地區是大中華地區約四分之一富裕家庭的所在地。
根據胡潤的數據,2024年廣東省富裕家庭數量為25.75萬戶,數量僅次於北京,排在第三至第五位的分別是上海(22.22萬戶)、浙江(19.64萬戶)和香港(18.13萬戶)。

4. 較高的香港利率吸引南向投資者
即使聯儲會進一步降息,香港的利率水平仍可能遠高於內地。聯邦基金期貨市場的走勢顯示,到2026年底,美元擔保隔夜融資利率(SOFR)可能會從9月10日的4.3%降至2.9%;由於香港實行與美元掛鉤的聯繫匯率制度,這可能會給美元產品和港元產品的殖利率帶來壓力。不過,這一利率水平仍將遠高於內地規模最大的貨幣市場基金-天弘餘額寶,9月10日該基金的7日年化殖利率為1%。中國內地遠期利率的走勢表明,未來兩年利率將溫和下降。
5月,香港銀行同業拆息(Hibor)因系統流動性過剩而大幅下跌,8月中旬有所回升。Hibor走勢偏離SOFR,反映了香港銀行體系總結餘和港元流動性的變化。

5. 北向通銷售跌至歷史低點 因回報率落後
北向通的交易活動預計將持續低迷,這可能是由於內地理財產品的回報率低於境外產品。今年前七個月,境外投資者對內地理財產品的配置同比下降20%,至8,500萬元人民幣。與境外需求疲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內地理財產品的境內需求有所回升。根據中國理財網的數據,今年上半年內地新發理財產品累計募集資金36.7萬億元人民幣,增幅為9%。內地的定期存款利率較低,對比之下,內地客戶可能被回報率更高的理財產品吸引。

6. 私人銀行爭奪亞洲資金流
瑞銀、滙豐、星展、渣打、摩根大通和瑞士寶盛是亞洲(中國內地除外)最大的幾家私人銀行。在企業家財富創造、代際財富傳承和跨境資產多元化配置的推動下,亞洲高淨值人群的成長速度將超過全球其他地區。根據萊坊的數據,2024-2028年,亞洲擁有1,000萬美元以上資產的人群預計以每年8.7%的速度成長,高於全球6.9%的增速。
香港作為通往大灣區和內地其他區域私人銀行業務的跳板,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特區政府已推行多項政策,吸引富裕人士和家族辦公室。對於東南亞尋求將資金轉移到海外的富裕華人而言,新加坡的銀行可能具有優勢。

(題為編者所擬。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