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卞俊力 上海合作組織觀察員、實習研究員
當下世界面臨嚴重的「治理赤字」,霸權主義、單邊主義抬頭,國際環境不穩定性加劇。剛結束的上海合作組織天津峰會正是踐行多邊主義的務實行動。作為中國首倡,首個以中國城市命名的政府間國際組織,上合組織逐步發展為涵蓋26國的「上合大家庭」。在「上海合作組織+」會議中,國家主席習近平面向世界提出並闡釋全球治理倡議,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中國方案。
全球治理缺位成為地緣政治衝突及貿易保護主義興起的關鍵,美國正從全球治理的貢獻者、維護者轉變為索取者和破壞者,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更撰文指出,世界步入了後美國時代。同時,全球性挑戰層出不窮,氣候變化、糧食安全、公共衞生等跨國難題急需集體行動。地緣衝突此起彼伏,俄烏衝突懸而未決,加沙危機曠日持久,全球治理將何去何從,世界已步入十字路口的緊要關頭。
為全球發展注入強大動能
在「上海合作組織+」會議上,中國提出全球治理倡議。從共建「一帶一路」到全球治理倡議,中國堅持主權平等、國際法治、多邊主義、以人為本、力求實效,並不斷將理念落到機制、從機制延伸到項目,為世界提供一系列制度性公共產品,為國際社會提供清晰的方向,為全球發展注入了穩定性和確定性。
2013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十餘年來已與15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共建「一帶一路」文件。中歐班列累計開行超過11萬列,通達歐亞30多個國家的300多個城市,為亞歐大陸的產業鏈與供應鏈注入穩定性與可預期性,促進了跨區域的互聯互通與貿易暢通。
2014年,中國設立400億美元絲路基金,後續又增資1,800億元人民幣,2015年中國牽頭設立亞投行,參與國達110個,投資額達550億美元,為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投資與互聯互通提供長期資金支持。同年,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在上海成立,核定資本1,000億美元,為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提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以外的融資新選擇。2014年,上合組織簽署《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政府間國際道路運輸便利化協定》,助力成員國間的經貿聯繫和區域互聯互通。
2018年,中國在上合組織青島峰會提出全球治理觀,上合組織始終秉持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的上海精神,並通過上合組織銀聯體為成員國提供300億元人民幣專項貸款。
打造可持續制度性公共產品
2025年,上合組織天津峰會上,中方推動此前提出的上合組織開發銀行進程,推動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發展。未來三年通過上合銀聯體新增100億元人民幣貸款,為成員國產業升級與綠色轉型提供資金支持。中方又提出將成立中國-上海合作組織能源、綠色產業、數字經濟三大合作平台,以及科技創新、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三大合作中心,將上合逐步從區域合作體邁向全球治理行動派。
以全球治理倡議為牽引,中國正通過多層次平台將共商、共建、共享轉化為可持續的制度化公共產品:以「一帶一路」為紐帶,絲路基金、亞投行打通資金與通道雙循環,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拓展發展空間;以上合組織為載體,開發性金融疊加貿易規則協同,為經濟發展和人才培養蓄積競爭力,為全球南方爭取更大話語權。為多極化進程提供資金、規則與能力的穩定支撐,讓中國供給的公共產品在動盪的世界中展現出可預期、可複製、可擴展的制度化力量。
0 / 255